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携带着能源大礼,来到北京。其间,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了一份关于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备忘录。紧接着,6月底,俄气董事长米勒宣布,将修建两条通往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西线由西西伯利亚,经阿尔泰共和国至中国新疆,最终和中国的西气东输管道连接;而东线则由东西伯利亚科维克金气田供气,管道修至中国东北。
一切都那么顺利,与俄罗斯到中国石油管线的一波三折比起来,好像一切都是那么圆满,中国也将很快能够用上俄罗斯的天然气了。而且有人预计,如果两条管道能够建成,将形成每年680亿立方米的对华供气能力,可以满足2010年中国天然气总需求量的三分之二。
可是,仅仅过了三个月,在九月中旬,俄能源部副部长安德烈·列武斯在访华时对《财经时报》表示,从技术角度看,西线工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问题何在?
首先是环境因素。金山-阿尔泰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自然保护区,而它又是西线管道必经之地。如果管道从保护区经过,不仅会遭遇当地居民的抗议,也直接违反了俄罗斯自然保护法。俄总理弗拉德科夫曾经说过:“该项目要进行包括生态在内的所有必要鉴定。”也就是说,只有像太平洋石油管道一样,拿到了环境保护认证才可以实施。
其次是气源不足。俄罗斯天然气储量世界第一,但由于投资不足和俄气的长期垄断,其产能增加并不乐观。在普京3月宣布对华出口天然气时,俄媒体就曾对此有过质疑。今年9月,俄经济与贸易部长格列夫更警告说,如果不增加开采,在两年内甚至会出现俄罗斯国内天然气供给不足的问题。
这西线出现了问题,幸好还有东线在,那么东线现状又是如何呢?
相比于西线,东线更是扑朔迷离。不仅上述的环保、气源问题同样存在,而且还遭遇到了俄罗斯特色的“条块分割”障碍。
这个“条”,主要是指代表中央利益的俄气和能源部。俄气计划将科维克金的天然气通过东线管道输送至中国东北,而能源部则倾向于输送萨哈林的天然气,将科维克金的天然气用于国内。
双方的分歧尚未谈拢,“块”的问题又出来作梗。作为地方利益代表,俄罗斯萨哈共和国最近又在“添乱”。
萨哈共和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北部,俄罗斯中部,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是俄罗斯面积最大的联邦主体,也是俄罗斯最主要的矿产资源区。正在建设的远东太平洋石油管道,有1300多公里经过该共和国。
该共和国政府挟“地利”优势,提出了东线工程的新方案:修建和太平洋石油管线平行的天然气管道,该共和国同时为这两条管道提供用于出口的石油和天然气。
由于萨哈共和国多是油气伴生矿,如果在输油的同时,能将天然气同时出口,可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这使得俄罗斯内部对其提案极为重视。
在众多利益的博弈当中,使得东线方案的确定,一再推迟。
这场由俄罗斯中央部门、中央企业和地方政府参与的争论,无疑是各方利益的一次博弈。在向市场化过渡中,俄罗斯重大项目的投资决策机制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从总统到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再到商业公司,不同利益冲突导致决策效率低下。这一点,在东西伯利亚石油管道的筹备过程中,已经显露无疑。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如果争论不能在短期内——特别是在2008年普京卸任前得以决策,那项目就会存在无果而终的风险。
除了制度上的障碍,价格问题也是另一个阻碍天然气管道的一大障碍。
现在俄罗斯天然气出口实行的是“三轨制”, 俄罗斯对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内部“兄弟”出口天然气,价格是55美元/千立方米,按照俄国从中亚进口天然气的价格计算(每千立方米50美元左右),这个价格几乎不赚钱;对于乌克兰等已自立门户的独联体国家,基本是90美元左右;而对于它最重要的客户——欧盟各国,则执行180美元的“市场价”。而俄罗斯对华出口天然气打算实行“市场价”,而这个价格肯定无法让中国接受,因此,双方如果不相互进行妥协,那么很难在价格上达成一致。
俄罗斯拥有的丰富能源,却由于其行政成本的高昂等诸多方面因素,使其守着聚宝盆要饭吃。因此,中国如果想要用上俄罗斯的天然气,还将要有很长的谈判之路要走!
资料来源于《财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