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围城》中所反映的爱情观念
贾春宝
钱钟书先生在四十年代中期,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写了一部小说,名为《围城》。据作者自己在《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无疑,钱先生是达到了这一目的的,有他洋洋二十三万言的著述为证。本文不想过多去论述这本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只想通过对苏文纨、方鸿渐等人物的刻画看一看书中所反映的爱情思想。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苏文纨这个人物:
苏文纨,可谓出身大户,她身上袭得一身贵族之气,而这种贵族之气主要表现在她的爱情观上。
苏文纨“在大学时,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从前她一心要留学,嫌那几个追求自己的人没有前程,大不了是大学毕业生。而她身为女博士,反觉得崇高得孤独,没有人敢攀上来。”
当她在归国途中再遇大学同学方鸿渐时,竟发狂地爱上了他。她爱方鸿渐,这是无可非议的,而且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当她发现被方鸿渐狂热地爱着的不是她,而是她的表妹唐晓芙时,她的贵族气终究无法忍受这种莫大的嘲讽,于是她开始报复这个她所衷爱的人。
没有苏文纨,方鸿渐不会认识唐晓芙;而没有苏文纨,方鸿渐也不会失去唐晓芙。这就是苏文纨这个新派女性给方鸿渐的报复。
苏文纨发现方鸿渐执着地爱着唐晓芙,而唐晓芙对方鸿渐的感情也与日俱增时,她把对方鸿渐的爱转化为对他的恨。她终于拆散了唐和方,使方鸿渐的悲剧正式展开了。方鸿渐时去了唐晓芙,但仍对唐有斩不断的情。他终究没有逃脱三闾大学的同事孙柔嘉的“诡计”,而委身于孙柔嘉──他根本不爱孙柔嘉,他对孙柔嘉的感情是逐渐培养起来的。
而苏文纨没有得到她所爱的方鸿渐,她竟也没有选嫁给赵辛楣。这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她不爱赵辛楣,她认为“她跟辛楣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春日。”其二,她有意把方鸿渐和赵辛楣这两个“同情者”放到一起,对这两个人都是一种残酷的惩罚。
但苏文纨的婚姻终称不上美满,她既没有得到她所爱的方鸿渐,也没有嫁给深爱她的赵辛楣,而是嫁给了她不爱甚至讨厌的曹元朗──那位只会写古式新诗的“诗人”。她是想让赵辛楣等到曹元朗死后做她的候补丈夫。这不知是她对无辜的赵辛楣的惩罚还是对她自己的惩罚!
这几个与方鸿渐息息相关的人物连同他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终究都以悲剧结束。
无疑,钱钟书先生写这部书的目的,就是想揭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悲剧,而既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他就是通过若干细胞的病变来揭示这个有机体的病变。
在书的结尾,方鸿渐还曾想到唐晓芙,他就恋爱婚姻论道:
“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得谁。”
就这样,方鸿渐被沉重的封建习俗吞没了。
钱先生所要说的其实只有这一句:“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的资本了。”这就恰恰是中国式家庭,中国式社会的悲剧。
有人说,所谓爱情就是你爱他(她),他(她)不爱你。这样一个又一个链子连起来,形成一个怪圈,一个吃人的陷阱。
爱情,中国几千年来的家庭中何尝有过爱情!那么多的婚姻都没有爱情做基础,那么多的爱情却终于不能以婚姻为结局。
这就是中国式家庭的悲剧。
这就是古今中外所有有情人的悲剧。
本文及后面的文章是读《围城》而做。
同学为其在人大的同学求文以应期末考试,《围城》是早就拿来了,而我正忙于小说《爱情契约》的写作,在
本来我读《围城》的感慨不只限于这两篇,本来我还想通过一篇《〈围城〉众生相》对书中涉及的人物一一分析,终究时间不允许;我还想就书中文笔写一篇赏析文章,终究(此书)神来之笔太多,况我又不是学中文的,赏析性文章终写不好,只好忍痛罢手。
但愿以后可以补救。
比精-贾春宝(Bekings_Solomon)
Email: chunbao70@#hotmail.com ,
电话:1326925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