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岗“棒喝”:目前企业管理中的怪现象
曾几何时,“下岗”变成我们身边伸手可及的事情,也许有一天,“下岗”就落到你、我、他的头上,这丝毫也不奇怪。下岗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给人太大的压力。已经下岗的,生活得很艰难,下岗再就业并不容易;仍然在岗的,则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的危机。
笔者的朋友在一家基层金融机构工作,他单位的领导为了强调劳动纪律、加强管理,别出心裁(但并非独创)地挥舞起“下岗”大棒:单位门口写上“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大字,让职工每日“三省吾身”;大小会必提“下岗威胁论”;时不时给“不安分守己”者以下岗的“当头棒喝”。于是,“吏治清明”、“政令畅通”、小单位“太平无事”。这样的事初听愕然,既而悚然,再而暗自庆幸自己的境遇还没有到那步田地。但我相信这类事绝不在少数。
自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始,企业管理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企业运作初期,业主视工人为机器,将工人的工作程序加以分解,分步进行管理,这就是“泰罗制”。时至今日,现代企业管理早已以人为本,在管理中充分理解人、尊重人,注重发挥职工的创造性,给予职工的思想以放飞的空间。以此对照,无法不令我们的企业管理者汗颜。
追昔抚今,笔者不禁忧从中来:一忧“理解”。前几年流行“理解万岁”,近年好象不太提了,但“理解”在企业中的地位不可或缺。试想,动辄以下岗“当头棒喝”,职工人人自危,借“噤若寒蝉”以自保,企业中的“理解”何存?此种状况下,领导“闭目塞听”,更是给“好事者”以“添油加醋”、打击他人、抬高自己的可乘之机。二忧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乃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之所在,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其地位远非只言片语能说清道明。设想,在下岗大棒飞舞的“肃杀”氛围中,企业文化显得何等苍白,凝聚力何在?向心力何存?三忧员工心理。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员工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抑制,上班逐渐变成一件不再愉快的事,甚至是一件苦差事。于是,上班成为一种生存的需要,仅此而已。长此以往,人会变得压抑、消沉,生活的亮色不再。可以肯定地说,这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四忧民主管理。企业运作中,吸收员工的建议,吸纳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能提高决策的有效性。但在下岗“棒喝”声中,表面上的员工参与变得异常空洞,成为摆设,管理无法“民主”,更多的只是“集中”。
但愿我不是杞人忧天。
[湖南财经学院国经系 吴志明 邮编:41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