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保险学序言(续五)


五、旧中国的保险业

旧中国的保险发展史,也可谓是伤累累,由于历代皇朝当政者的中央集权,很难发展民族的保险业,根本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能让一个农场主开设保险公司,也更不可能像英国那样,能让一个咖啡店的小老板开设“劳合新”,宁愿让外,也不让内,保险业的进入门槛设置太高,民间资本很难进入保险业,而官僚资本与外国资本勾结一气,让中国的投保人一次又一次吃亏上当。
现代中国的第一家保险公司是随英帝国主义入侵而设立的。1835年英国商人在香港开设友宁保险公司(Union Insurance Society of Canton),又称:保安保险公司;1836年吴越“关于保险史的若干”称:1805年英商在广东设立了广东保险公司,后又在广州增设了广东保险公司,专门承保船舶运输保险。
第一次百年雪耻的历史沦丧我们至今还历历在目,鸦片战争结束后,1842年政治腐败的清皇朝政府与英国签定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腐败的清皇朝违背中国人民的意志,违背许多爱国精英的意志,屈服于英帝国主义把香港割让给英国,成了英国的殖民地,同时把广洲、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列为通商口岸。1846年英商又在上海设立大东方人寿保险公司。1848年上海英租界区域划定后,外国商人纷纷从香港和广州到上海设立办事处,1870年后,英商陆续在上海设立扬子江,太阳等保险公司,洋行也设立了保险部,代理许多英国保险公司的业务。外国的许多保险奸商不知坑蒙拐骗了中国投保民众的黄金和白银,这笔历史的血泪旧账什么时候能向中国投保的民众偿还?今天还有脸再来粉墨登场来胡说八道,企图再次搜括中国保民更多的钱财。
19世纪中期(1885年——1914年)上海已成为远东市场第一大商埠,海运且已日趋发达,中国政府已有自己的民族保险公司时,英国商人的保险公司,提出无理的要求,拒绝只悬挂黄龙旗的中海商轮投保,后又提高费率,缩短保险期,降低保险金额来百般难。中国本土的商轮,可笑可愤的最后只好直接向设在国外的外国保险公司投保,但年费率高达10%,可以想象,那时的政府是多么的腐败,华商是多么的无奈。
值得尊重历史的一件历史事实是:李鸿章曾主张华商须自立公司,自行建棧,自筹保险。1885年由轮船招商局拨银20万两,在上海创办了“仁和”、“济和”两家保险公司,后合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主要业务是承保招商局所有轮船、货棧及运输货物。这是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另有一种新的考证认为:中国首家民族保险企业是1865年成立的上海义和保险行。
初期的民族保险领域为官僚资本控制并支持的洋务独占,资本金也较小,最大的也只有20万银两左右。
1914——1937年,是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了华商保险公司发展的机会,先后相继成立了十多家保险公司,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又来华开设了多家保险公司。
现在的美国国际集团(AIG),2002年底资产高达5612亿美元,就是当年(1919年)在上海南京路靠两间小办室起家的“美亚保险代理公司”创始人斯塔尔(C. V. Starr)就是靠挣中国人的金钱完成原始积累而在中国上海成为百亿、千亿富翁的外国保险公司。改革开放的今天,他又是一个通过关系,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保险公司。1919年的中国保险市场,为外国保险公司所操纵,保险款、费率均由外商规定,而且规定不得与华商保险公司共保和分保。
20世纪20年代后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掀起,内地富豪和官僚资本聚集上海,游资充斥,银行为吸收更多资金,竞相开设了许多保险公司,如当时的平安保险公司、四明保险公司、太平水火保险公司。为了促进投保,当地银行发行抵押货款都要求额户提供保险单,就象现在汽车年检时一样,必须要先上保险,才能通过车辆管理所的年检一样,全部由官指定的商为你保险。
20世纪30年代是旧中国保险业的鼎盛时期。1931年以国民党官僚资本为后盾的中国银行开办了中国保险公司,1935年中央信托局成立了保险部,据1935年《中国保险年鉴》统计,当时全国华商保险公司有48家,外商保险公司有166家,分属166个国家,年保费收入的80%流入了外商保险公司,大部分华商保险沦为外商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或代理公司。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曾于1929年颁布《保险法》,1935年又公布了《保险业法》,此法从某种意义讲,保护了保民的利益,而触犯了外商保险资本家的利益。于是遭到外商保险公司群起反对,无法实施。只有1935年4月26日颁布的《简易人寿保险法》得到实施,它指定邮政局负责办理这项业务,取缔了以满足低阶层需要的人寿小保险业务,有30余家中国型人寿保险公司遭殃,这是一个保护官僚资本为背景的华商保险公司和外商保险公司利益的法律,所以才得到实施。
1937——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八、一三”事变,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国民党中央局保险部从上海迁往重庆,中国太平、宜丰、这几家规模大的保险公司也把业务重心转移至重庆,逐渐成为抗战时期的保险中心。官僚资本的中国农业银行于1941年1月成立了中国农业保险公司,国家资源委员会于1943年7月成立保险业务所,交通银行于1943年12月成立了太平洋保险公司,这样国民党的四大银行都有了保险公司机构。其华商的保险公司有50多家,新设立的有20多家。
当时的保险公司开展了一种“战争险”的保险业务,由于后方城市屡遭空袭,所以工商企业投保十分踊跃,其实质在战争情况下,国民党的政权都自身难保,而逃往台湾,投保的工商企业怎么能得到什么“保险”呢?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美、英、法等国的保险公司纷纷停业,这时的保民去找谁维护投保人的利益呢?日本便剩机在上海和沦陷区开设保险公司,大部分是人寿保险公司。伪正权也开设了一些保险公司。在敌伪时期,又出现了不少新的华商保险公司,大部分保险公司都是官僚和奸商在利用保险的名义,诈骗保民的金钱,而达到投机取巧,无情掠夺的目的。
值得重提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谢寿天同志,为了筹集革命经费也在上海组织开设了大安保险公司,在重庆有地下党员投资开办的民安保险公司。在上海,中共地下党还领导保险界人士于1938年7月1日成立了上海保险业余联谊会,(简称“保联”),以“联络感情,交换知识,调到业余生活,促进保险业之发展为宗旨,其实质和目的:是为了团结保险业中上层人士和广大职工,为支持抗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1945——1949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官僚资本保险公司纷纷将总公司迁回上海,并对日伪的保险公司进行了接管,外商的保险公司也在上海复业,外商中的美亚保险公司也在上海复业并取代了英商的保险市场的垄断地位。据估计,美亚保险公司在1946年至1949年期间,共攫取保费1000多万美元。该时期,上海一地的保险公司曾多达300余家,其中许多是投机性的保险公司,并在一时间出现了虚假繁荣的现象。1948年,开往台湾的太平轮沉没后,发生了承保该轮的华泰保险公司资本家逃跑事件。
在国民党政权将覆灭之前,经济全面崩溃,通货恶性膨胀,保险公司无法经营,大部分华商公司处境艰难,奄奄一息,以美商为代表的美亚保险公司剩机逃跑,卷走了中国人民千万美元的保费。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横渡长江,先后解放了南京和上海,宣告了旧中国半殖民地丧权辱国的中外勾结的中外保险全面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