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博英周窑生创业记


  芜湖,一座依山傍水的江南城市,这个美丽的城市的东郊,有座传奇色彩的神山。它由赤铸山、火炉山和神山等五座小山组成。相传赤铸山是干将莫邪铸剑的地方,至今还留有“铁门槛”遗迹。我们的主人公也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一、

  回溯历史长河,时间定格在1963年。一户家境贫寒的周姓农民,为了摆脱贫困,背进离乡,进城“淘金”了。可是来到芜湖,无亲无友,无处安身,无奈之际,他只好带着即将临产的妻子到赤铸山上一口破旧的窑洞里避雨藏身。不久,一个瘦弱的小生命呱呱落地。孩子出世了,这位不惑之年的农民也感到很凄凉。为了记住这最困难的时候,他为刚出世的孩子取名窑生,他心里想,中国革命最困难的时候,不也在延安窑洞吗?他相信穷会改变的。

  窑生渐渐地长大了,家里仍旧一贫如洗。那年,窑生的哥哥九岁了,家庭非但支付不了微簿的一点学费,而且还要让他看牛挣工分。这一年的秋天,哥哥病了,一边看着牛,一边躺在田埂上晒着太阳,晒着晒着,闭上了眼睛——永远也睁不开了。母亲落着泪,把哥哥埋在了塘埂边。窑生到上学的年龄时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孩子去上学。因为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要照顾。他10岁的时候,父亲终于下决心让窑生兄弟俩去上学。由于年龄太大,老师安排弟弟上一年级,他上二年级。而他上课的时候,还必须带着妹妹,有时妹妹在课堂上哭起来,老师只好让他出去。这样一直到初一,他的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一。

  1977年,窑生在鸠江中学上初二了,他懂事了,他想帮助父亲改变穷困,受父亲“万般皆下贫,唯一读书高”思想的影响,他开始发奋读书,第一学期结束,他物理奇迹般地考了100分,英语、数学也破天荒地名列全班第一,总成绩名列全班第四。班主任很高兴,掏出自己的工资买奖品发给总分考了前四名的同学。到初三的时候,窑生的成绩已是全校第一。

  1979年农村开始分田到户,父亲却生了肺结核,不能劳动,农活靠母亲是不行的,这时候的窑生已经17岁了,正是干事的时候了。命运再一次地考验着这个家庭。父亲思来想去,最后做出决定让15岁的弟弟和10岁的妹妹辍学,弟弟帮母亲务农,妹妹替人家看小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保姆去了,父亲的这个决定是不容易的。三个孩子,窑生成绩好,有希望读大学,但能干活,弟弟、妹妹的成绩很差,没有培养前途,可是年龄还小。晚上父亲找来窑生,话不多,但语意深长:“你要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以后一定要好好照顾弟弟、妹妹。爸爸、妈妈已经无能为力了。”转眼就到了分田到户的第一个“双抢”,一天晚上,天已黑了,窑生见家里人还没回来,便淘米煮饭,可是父亲回来了,劈头就骂,“叫你读书,你就好好读书,家里失火,你都不要救,书读不好,找你算帐”。虽然,当时感到委屈,但还是振憾很深,从此以后,窑生便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发奋读书的精神传遍整个乡下几十里。考上大学,窑生势在必得。1980年,按政策他可以进城招工,他放弃了,让给了弟弟,81年城市扩大,他的家乡变为城市了,再次地遇到招工,他又让给了妹妹,当时,农村的孩子进城,成为工人,对农村的孩子将是多么地喜悦,这不也正是父母亲所想向的好工作吗?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录取,但他对化学兴趣不大,偏偏对文科“情有独钟”。一段时期,他几乎不去化学系而到中文系听课,结果大学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其中考试分析化学不仅不及格,而且只考了29分。一天晚上,化学教授找到他,严肃指出,华师大从未没有出现过学生考29分的先例。周窑生向教授保证:期末考试一定能扳回来。果然,期末考试他的化学成绩是91分。

  1987年,周窑生一个化学系的学生,主要靠自学考取跨专业的药学硕士研究生,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实力雄厚的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学习。硕士学习期间,发表了《我国甾体医药工业的现状与展望》、《抗早孕药物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其中两篇被美国《化学文摘》收载。最后又考入了中国药科大学攻读博士。

  父亲对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他没有辜负老人家的希望。

  二、

  1990年,周窑生工作了。这是他多么渴望的呀,因为已是27岁的人了,不仅身上还有近千元的欠债,而且贫穷的家庭还在等待着他的帮助。

  上班的第一天,他向领导提出要到单位下属的药厂车间锻炼,这使领导十分惊讶,一般大学生都不愿到车间,研究生要下车间更是从来没有的。

  周窑生说,做研究工作不了解药厂的情况怎么行呢?

  后来证实这半年的锻炼对他是多么的重要。

  发工资了,他又做出一件让人想不通的事:工资单上才一千零几十元,他却让财务给办了个零存整取,每月存1000元。别人都觉得这剩下的几十元钱怎么能维持生活呢?

  可他就是这样,经常把自己放置在“绝路”上。他说就算我是没有工作的吧,撇开八个小时的工作不算,看看能不能利用业余时间挣钱生活下去。

  事实上,他每天在单位工作从上午7:30开始到下午6:00结束,晚上还要学习两个小时。除此之外,他就是抓紧时间写些稿子发表,挣点稿费,每个月放三篇稿子,稿费就有1000元了。

  他也给人家翻译文章。有一次,上海天平制药厂要参加国际竞标,一份长达十万字的资料要在一周内译成英文。厂家在上海找了很多人,没有人敢接这块硬骨头,而他接下了,并且圆满完成,天平也夺标了,他得到了一万元的酬金。这是他第一次得到以“万”计的收入。

  三、

  正当窑生在上海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次会议让他心绪不宁、感慨万千。1992年全国医药成果洽谈会的黄山举行,周窑生应邀参加了。在众多的医药科研单位中,安徽医药界人士却为数不多。

  周窑生绝不仅仅把个人发展机会放在第一位。他的机会太多了,1984年,他的一位美国教授要保送他到美国,有全额奖学金;南方改革开放最火热的时候,有多少的广州的、深圳的,甚至香港的企业向他招手,年薪达10万元人民币;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是令全国医药界肃然起敬的地方,周窑生从读硕士到留院工作,已经有八年的“老资格”了。然而,他都放弃了。1995他决定回芜湖创办公司。

  然而抉择遇到了很多的阻力,他的父母,他的岳父母,他的妻子都极力反对。他的妻子甚至说:“你当初要有这个想法,我就不会嫁给你了。”是的,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毕竟对多少人有强烈的吸引力啊,他当初之所以要报考研究生就是想留在上海,而且他现在已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丰厚的生活待遇,有他一个温暖的家……

  最终,他毅然揣着一纸沉甸甸的辞职证书回到家乡!

  如果说当初他发奋读书是一次选择,那么这是窑生人生中的又一次选择了,这一次的选择是他个人的选择。

  但是,回到芜湖,迎接他的不是鲜花和掌声。当他把想法向有关部门汇报后,有人发问:“你有多少资金?”

  “2万元。”

  “2万元能干什么?”

  是的,他有什么呢?不就是一个穷书生吗?但是,窑生是不信这个邪。

  窑生深深地懂得,对创业者而言,金钱和财富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知识和头脑。他要证明知识的重要性,要证明知识也能报孝家乡。

  博英是英文Brain(头脑)的音译,窑生谓之“博取英才”。当他鼓足勇气砸掉“铁饭碗”毅然下海创业之时,他给自己创办的公司起了这个名字,开始了“博英人用大脑创造辉煌”的征程。

  1995年10月31日,公司正式成立了。

  医工院很多人都在传着他的故事,有些人不相信,有些人不由得产生一种敬意。这是医工院第一个下海自己办公司的人。

  公司的第一个客户是北京二药厂。等他带着自己公司的技术合同来到北京的时候,北京二药的人有些担忧,有些怀疑:这么年轻,又是“个体户”?当了解到他是上海医工院的硕士,了解到他的一些论文和成果,以及谈判时充分显示的学术水平和出众的才华,北京人相信了,于是第一份合同顺利签下了。三个月后,他完成了这个项目,为公司创收67万元。

  在完成北京二药厂的项目时,周窑生又和上海中华制药厂谈判。上海人实在太精明了,虽然承认他的技术水平,却不信任其企业的经营性质。周窑生找到中科院,也找了他大学的母校——华东师大,同他们一起合作为中华制药厂开发二类新药多沙唑嗪,总费用135万元,其中博英公司得到35万元,这是一项本来凭实力能独立完成,却还要分给他人100万元的工作。

  1996年3月,金灿灿的油菜花开满江南,黄色的海洋中点缀着温馨的桃红色。这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人们在浪漫的生活时,他却在昆山淀山湖畔的一个化工厂内。在工厂的贵宾室内,还没有来得及和厂里领导谈话,突然一声巨响,他意识到是化工厂爆炸了,他跑到现场,只见一名工人脸上血肉模糊。他运用医学知识简单地看了一下,觉得不会危及生命,他叹了一口气,然后询问现场工人是怎么回事。工人说,爆炸已经不止一次了,曾经有一个工人的手都被炸断了。陪同的技术厂长说,请你来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是氯化钯回收的难题:一是回收率低,每天都要浪费近0.5kg氯化钯,价值达1万多元;二是反应剧烈,难以控制,容易爆炸。

  他随限向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了解情况,很快找到了原因:溶剂的量加得不够,影响氯化钯的回收;同时加料太快,散热来不及,容易发生爆炸。结果都不理想。他想来想去,不可能是别的原因,可能是工作没有按他的要求严格操作。于是他决定带领工人做一遍,做一遍就是24小时,从中午一直到午夜,12个多小时了,工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觉得操作没有异常,反应也很好,就回到了住处。但是他睡不着,凌晨3点左右,他又来到车间,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当班的工人正躺在地上呼呼大睡,再看看反应的温度是17℃,超过了规定的13℃。他立即推醒了工人,严肃地说:“这可是化学反应啊,要爆炸的,难道你不怕死?”紧接着他指挥工人把温度降了下来,再也不敢离开了。果然,24小时后,生产全部结束,氯化钯的回收率从40%提高到97%,反应也很平稳。按照厂长的许诺,节约部分的10%为技术服务费,那么一年至少是36万元,三年就是一百多万元,然而他只要了6万元。

  四、

  (科委、工商联、新闻媒体、政府的支持)

  我是在最困难的2001年,鸠江区建委书记还是长来窑生,说“你的企业到底怎么样?”窑生说:“在困难中前进。”“说的好!说明你讲真话,首先企业在前进,企业还是在发展;其次,你觉得有困难,证明你不盲目,头脑清醒,党委和政府仍然想帮你,支持你,你是我们这里来的学历最高的人,你发展不好,说明我们这里土地不好,我们的环境不好,我们有责任,所以找你来,就是表明我们的态度。”

  五、BRAIN冲击波

  1996年7月,周窑生敏锐地看到了医疗市场的广阔前景,与原官陡医院联合,创办了“博英医院”。这是芜湖市第一家私营医院。医院开业时,他只说了三句话:“一定要把病看好,把收费降下来,把服务搞上去。”

  一次他母亲生病了,诊断是肠梗阻,要住院开刀,他决定就在自己的博英医院开,老母亲不同意,但是耐心地做工作,说服了母亲,结果手术很成功,一时在医院传为佳话。院里医生经常向病人介绍说,老板的母亲就是在这家医院开的刀。

  还有一次弟弟的女儿感冒高烧,神志不清,他叫弟弟把女儿送到博英医院住院,可弟媳的大姐知道后很不高兴,说是过去这个医院(联办前的医院),一个小孩也是因为感冒发烧,结果被看死了。于是弟媳吵着要转院,他却狠狠地批评了她:“我开的医院连发烧都看不好,还开什么医院,再说你的女儿也是我的侄女,我会拿她的生命开玩笑”。结果侄女的病在这里治好了。

  一位农村的老大妈病重,她的四个儿子先是用凉床把她抬到市里一所著名的医院,办理住院时要求交2000元押金,儿子们囊中羞涩,只好把母亲往回抬。途中,老母亲呻吟着,说老娘要死了,儿子都不管,没有良心。四个儿子被老太太说得心肠发软,他们听说博英价格便宜,就将老母亲抬到了博英医院,先问能不能治好。医生诊断为伤寒,说肯定能看好时,他们又问要多少钱,医生说不会超过500元,他们高兴地办理了住院手续,后来出院时,只收了350元。老大妈感激地向医院的医护人员磕头,感谢医院救了她一条命。

  六、

  大事记:

  1996年3月,博英公司承包了芜湖市药物研究所实验药厂,两年多的利税已超过二百万元。98年7月,药厂顺利地完成了改制,由博英公司控股(占65%)经营,全年销售额已超过五百万元。同年,博英公司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在安徽机电学院对面置地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片剂车间,拥有中、西药片剂、胶囊剂、颗粒剂三条生产线,共生产18个品种,其中代表性的产品有中药保护品种仙乐雄胶囊、灵芝孢子粉胶囊、小柴胡冲剂等。2001年5月,博英公司购入芜湖市药物研究所100万元的股份,成立芜湖市博英制药有限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半年后,博英公司与美国PSP公司合资,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GMP要求新建一座口服固体制剂车间。2002年,已完成销售千万元,利税达二百万元。

  1996年7月,博英公司与芜湖市鸠江区官陡医院联办了“博英医院”,经五年多创业经营,到2000年医院业务收入是原来的二十倍,已达到了区级医院的水平。同时,由于努力降低收费标准,也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999年7月,博英公司托管了新芜区医院,到2000年6月,月收入翻了两翻,从接手时的5万元到近20万元。

  1997年元月,博英公司投资四十万元和他人一起注册了博英太平洋电子器材有限公司,并以质优价廉深受用户好评,年营业额逾千万元,现其净资产已达数百万元。

  2002年10月,博英公司又谦并了芜湖药材站中西药经营部,成立了博英制药中西药经营有限公司,开始涉足药品经营领域。

  10年来,博英公司先后获得“青年文明号”、“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市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省先进私营企业”、“市纳税大户”和“市重点私营企业”等多项殊荣;向国家上交税收167.9万元,为职工发放工资500多万元,上次各种管理费200多万元。从只有两万元的创业资金发展到拥有二千多万元的资产,职工人数也发展到120多人。

  七、

  1999年,窑生接的新芜区医院,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由于医疗机构的政策多变,职工观念不能转变,以及没重的负担,使得窑生喘不过气来。2000年10月,窑生只好把医院还给了政府,但给企业造成了200多万元的损失,这都是企业的血,一下子造成企业周转十分困难,于是乎流言四起,说是企业跨了,窑生跑了,被抓了等等。

  于是集资的人来了,负债单位来了,一天办公室内可以围坐着几十人,简直无法工作,甚至无法吃饭,回家。一天我要去市里开会,十几个人拉着我的车不给我走,我只好跟着公交车走了,谁知几个人也乘上了公交车,于是我提前下车,他们也下车,我只好耐心地做工作,结果他们让我写保证书,保证一个月内还款,只好写了。好在还有收入,一月内还了,公司发展的时候,大家都“好,好,好”,然而困难地时候,变了,公司承包的一个医院,一年已有几十万的赢利,然而这个时候到期了,然而内部人和该医院的上级领导勾结,他去承包了,公司历经几年的心血,成果就被他这样夺走了,为了尽快地缓解债务,我们不得不出让公司的一些优质资产。

  在困难的日子里,我的确是受到非常严峻的打击。一些业务员,也想乘机另立山头,写信给我几个重要的客户,说过多嫌了他们的钱,业务给他的价,可以便宜些。好在客户认为产品的价格不是唯一的,服务、信息、技术保证等是重要的,于是客户把这些人的信都给我了。

  一次,一个很好的朋友,只欠他4000元,但天天让老婆跟我要钱,我想这么好的朋友,做点工作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没想到他推拖了,说明老婆的意思,另一方面他老婆自然订着我要钱,我找来会计,问财务上有多少钱,说只有一块多,我心里感到很沉重,这是我账面上钱最少的时候了。那么多人找我还钱,怎么办,当天已是晚上7:00,在员工的保护下我离开了现场,虽是逃脱了要债人的包围巷,但丝毫没有觉得轻松,饭也吃不下,这时候助手劝我走吧,另群根据地,也有人劝我,让负债最多的公司破产,这也是一种保护,……

  是的,是周窑生选择的时候了,就是这个时候国内一家知名企业以年薪50万元向他招手。

  第二天,他还是像往常一样早上7点来到了公司,他让公司远近所有的债主来公司一躺,他要大家开个会。

  会上他惊人的宣布:

  “我周窑生为什么要办企业?就是为了给社会做点事,让人们说我所做事,做了事,那么我会不还大家钱吗?是的,公司暂时是困难,但这以前进帐的困难,欠大家不就是300多万吗?有的人知道,我就是打工去,也能挣个70—80万一年,更何况我还有资产,还有正常运转的药厂呢?所以对于我来说,需要的是时间,今天把大家喊来,就是给大家列个还款计划。”

  八、

  现在的周窑生更加成熟了,他那深邃的目光显示出他坚定、刚毅和执着的性格。一副厚厚的眼镜和那消瘦的脸庞透出他知识的渊博和风格的儒雅,他的着装、仪表更让人觉得是学者,不像商人。事实上,他是一个知识型的老板,一个“用大脑创造辉煌”的企业家!

  一个知识型的老板,一个“用大脑创造辉煌”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