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新地产》2006年7月号
谁在拼贴我们的城市?
台北:实在让人难以恭维的城市“作品”
两岸清华的EMBA搞交流,忙里偷闲跟着去了次台湾。到了台北,就有点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拖家带小蜂拥移居上海了。除了产业、市场的吸引力,国际化大都市的“意象”或者说是城市魅力,大概也是重要的因素吧。起码这些企业老板、职业经理人不需要费口舌去说服老婆孩子,为了事业不得不搬到 “乡下”地方,因为相形之下,上海显然要更加“都市”!
在台北呆上几天,你会发现这里有全世界的顶级品牌,干干净净的市容,享有盛誉的饮食,温文有礼的职业白领(虽然他们的“政府”天天上演着打打杀杀的闹剧),即使是街道上那些蔚为壮观的摩托车群,与早年在广州见识的“群魔乱舞”的阵势相比,同样显示了台北市民较高的、有序的生活素质。然而,与这一切极不相称的是台北这座城市建筑的形象。
整个台北基本上是由不高的、密密麻麻的建筑拼凑起来的,建筑无论新旧,品质都不太高,更鲜有新颖、美观的形态(由于工作性质而游历世界各地,每到一处会拍下许多照片,但这次我连相机都懒得掏出来)。台北没有高楼,是因为规划条件的制约,台湾处于地震带,但是他们却建造了目前全世界最高的建筑——“101”大厦。当我们坐着车在台北市区转悠的时候,每转一个角度,陪同都会说:“大家看,那就是101大厦!”时间长了,同行的就有人开始打趣了:“哎,没有101大厦的时候你怎么介绍台北啊?”当我们登上101大厦的观景台,终于看见了一座“没有”101大厦的台北,一部实在让人难以恭维的城市“作品”。
其实从地貌条件来看,台北周边都是山,有两条河流(淡水河、基隆河)环绕,并非没有成就优秀城市作品的条件。山脉并不一定就是城市发展的阻障,香港、重庆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台北的城市显然是自然蔓延、“挤”到四周山脚下的,而河流的两岸更是没有像样的建筑,台北也许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沿河形成城市主要景观带的大都市了。台北的淡水河之所以没有成为“城里的河”还因为在河与城区之间建了个松山机场,而这个机场很长一段时间是台北唯一的机场,而现在仍然作为“国内航线”的机场保留着,当然地限制着周边成片城区的发展。
站在世界建筑的“最高度”,俯瞰着脚下的台北,我在努力思索形成这一城市运营“败笔”的根源。国民党政府早在南京的时候,就已经显示过城市规划方面的“大气”和“远见”。因此,我只能理解蒋介石当时在台湾的“过客心态”,在他脑海里根本没有城市延展到山脚下的情景,要么在美国人的帮助下回到南京,要么用最快的速度,从“城里的机场”做最后的撤离。政治永远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导力量,也许正是蒋介石超地域政治谋略的“高远”,反而埋下了台北城市发展到今天的“短浅”的伏笔。
如今最令台北人骄傲的就是101大厦,以及附近的展馆等建筑群所构成的商务中心区。虽然这个区域未来的扩展空间也很有限,城市道路已经需要穿山而过了,但毕竟让作为大都市的台北能够从兜里掏出一张像样点的名片。而这一切,又得益于这片地方曾经是令人生畏的兵工厂以及陵墓区,当台北人口从五十年代几十万发展到今天几百万,拥挤不堪的台北还留下了一块低价值、也是城市改造低成本的区域。所以,“好的”和“坏的”是可以转换的,在城市拼贴中,最破烂的一块可能最容易被替换成最美好的一块。
上海:得益于“早”和“快”
同样的情况在上海得到验证。我儿时在浦东长大,那时候除了大型的工厂、我们居住的工人社区(那时叫“新村”)就是成片的农田。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使得浦东长期无法城市化。但是正是这块“乡下地方”才迅速崛起了一个让全世界瞩目的陆家咀金融区。如果上海像台北一样从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大发展,城市自然蔓延越过黄浦江,那么今天的上海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种城市景象。因此,“快的”和“慢的”又是城市拼贴中另一对辩证的要素。
现在看来,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很大程度得益于“快”和“早”。九十年代中期,当上海房价尚未飙升、老百姓尚有较高“思想觉悟”的时候,地方政府就用很低的成本完成了老城区的拆迁,像现在“寸土如金”的淮海路附近的太平桥、“新天地”,当时用卫星城闵行(那可是比浦东要“乡下”得多的地方)每户面积不大的房子就成片完成了居民的动迁。而目前该地区高档住宅的价格有的已经升到了每平米六万,现在如果没有每平米三万以上的补偿,根本无法拆动这里的民居。所以,上海内环路里的城区很难再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了。所幸的是上海已经基本完成城市更新的布局。
郑州:把CBD给做错了
然而,“快”和“早”未必都能为城市带来正面的价值,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郑州的所谓CBD的建设。
应一家地产项目的邀请,上个月去了趟郑州。都有十几年没到这个城市了,飞机快降落的时候,往窗外鸟瞰,忽然看到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景观:很大的一个完整圆圈的建筑群,围绕着一片绿茵和湖面。到了郑州,接待公司派车拉我转了一圈,我才知道飞机上看到的是郑州新建的CBD。按规划是两圈建筑群,现在建成了我在空中见到的内环建筑,外环的建筑还没有建,中间是一个酷似伦敦著名的“千穹之顶”的会展中心以及绿茵环绕着的湖水。
陪同我的地产公司老总显然等着我的赞叹,没成想我突口而出的却是:“你们的这个CBD建得太快、太早了!”。因为我看到的这一圈建筑,从外观上来说,大部分连甲级写字楼的标准都没达到,有些更介乎于住宅和公建之间,不伦不类。显然是急于成形,在没有足够实力的发展商参与,没有充分的时间精心设计,仓促上马赶出来的“形象工程”。
郑州的CBD不仅仅做“糙”了,而且应该说是做“错”了!
余秋雨在CCTV的“青歌赛”上责难参赛歌手不知道“CBD”的释义属于“没有常识”,我倒觉得他应该先去给各省市领导补补课!“中央商务区”要的是林立紧密的大楼、摩肩擦踵的人群、有效率的沟通与交易,而不是面向湖光绿树的闲情逸致,不是一不小心就开回原地的圆形道以及非常小心也会迷失方向的放射状的路网。所以,至今郑州还没有一家跨国企业或者商业机构进驻其中,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我另外一个朋友就在这个所谓CBD的边上开发了一个卖得很畅销的楼盘,起了一个案名叫“中央公园”,倒是非常清楚地表达了郑州市政府花了好大的功夫其实建的什么。
是谁,是那些力量,正在拼贴着我们的城市?
原载《新地产》2006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