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一直牵动着千家万户,因为对于许多学子来说享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和更高质量的教育意味着将来能够较容易地寻找到工作,对于家长来说由于教育涉及到子女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他们也格外关注,当然自从98年我国开始大规模扩招之路之后,高校的门槛也逐渐放低,也即原来成绩只能上一般重点的,现在都能上名牌,原来成绩只能上二本的,现在都能上一本,也就是说现在各高校文凭的含金量和内在价值都相应缩水,这也是许多人考研的一个原因,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它好的一面,即它解决了前面所谈到的两个问题中一个问题即解决了让更多的人享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圆了他们的大学梦,但是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好像忽视了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问题,甚至出现为解决前一个问题而漠视后一个问题的存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问题变得 更严重,如今许多高校只能开主干课程,当然非主干课程也开,但是收效甚微,同时存在师资不足和师资水平令人怀疑的状况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高等教育的质量每况愈下,所以出现了另外一个反面情况,即现在的本科生还不如原来的专科生,这表明了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当然有许多人早已关注到这种情况,并意识到这种情况长期存在的极大危害性,为此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虽然这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不够理想,至于为什么会是这种后果?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们知道监督有三种形式即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类似我认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也有三种形式即事前预防性提高,事中提高,事后提高,而且我认为这三种形式都很重要,但是现实的发展却不是这样的,而是以提高在校教育质量这种事中提高的形式,即现在许多人认为要解决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问题,必须从高校自身找原因,然后针对这些找出来的原因制定具体地对策,如要加强师资力量,要严格纪律,要加大对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事前和事后提高,试想在入学生基础显著下滑的今天,同时高校又面临着就业率及下一年的招生等硬约束,怎能按规矩办事,而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整个赌注都压到了大四,因为这一年大多学生要毕业,要就业,因为这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不管你念到本科,还是博士阶段,都最终要走上工作岗位的,所以在这个时期高校也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毕不掉业,就不上业,所以纷纷向他们大开方便之门,长期下来便形成恶性循环,同时这些情况的存在致使事中提高潜入孤军作战,孤掌难鸣的境地,收效肯定是大大折扣的,所以我认为要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通盘全局考虑,既将事前,事中,事后提高融为一体,关于事前预防性提高许多人认为已经足够了呀!即几乎所有的人都通过高考这个较公平的方式迈入大学的,而且大部分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是不假,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即默认了我们开设的课程都是合理的,实际上我们中学学到的许多知识以后都是没有用处的,特别是在就业方面,这是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采用千篇一律的教材只能会固化学生的思维,而且等于浪费青春和时间,最后还是落个两手空空,所以我认为事前的提高要注重内容和实用,切忌千篇一律;对于事后提高往往受到许多人忽视,他们认为人已成型,怎能再轻易改变,这话也不假,因为对于许多学子来说,在大学他们将学到许多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在他们工作时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但当他们毕业以后,可能是没有时间,也可能是没有精力去学习,所以自身的改变很慢,即许多人一生只能从事一两个职业,也就是说上学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毕业以后人生基本就成型了,要想改变是很难的,我想这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软肋,从这个角度看事后提高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但我认为它的意义却很巨大,比如今年我县直中学招教师,总共招200名教师,但应聘者将近2000人,按照惯例要公开招聘,公开考试.而恰巧变化就在考试中,往年考试都是考一张高考模拟题,今年则加以创新即考试内容增设了大学学习的内容,也就是高中知识和大学知识以一定的比例出现在试卷上,我感觉这种方法很好,,既实用(因为考了高中知识),又具有巨大的示范导向作用(即引导学子们要在大学里打好基础,掌握专业知识,而不是以前只凭学历证书,忽视实际掌握情况)而由于就业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同时现在就业又那么难,所以任何人都不会怠慢的,都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的,这将从根本上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因为只有当学生真正有学习动力时,进步才会快,效果才会好.
综上我认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顾及某一环节和某一种形式,而应通盘全局考虑,将事前预防性提高,事中,事后提高融合在一起,共同协作,特别是要注意事后提高的形式即现在在就业时,用人单位应该更多的考察学生在大学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用人单位要与学校建立经常性的交流渠道,以便双方对自身加以改变,否则大学生和高中生就没有什么根本区别了,我想这样会早日切实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