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寨图有啥感想:“不去不知道,去了吓一跳”


原载新华网论坛,建设新农村:

看大寨图有啥感想:“不去不知道,去了吓一跳”。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33541012

 《经济参考报》一篇报道说,近日,东北某省会城市市郊的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老徐,向记者唠起赴韩国考察学习“新村运动”的感受是:“不去不知道,去了吓一跳,花了上百万,啥也没学着。”老徐这次国外考察了6天时间,仅有一天是考察韩国的“新村运动”现场,其他时间则是在韩国各地风景名胜区旅游参观。
“不管啥事,一刮风就不好了。”老徐说,当年“农业学大寨”,他也随着好几百万人到过虎头山参观,可学大寨学到的是平均记工分、不顾生态垦荒造田和田头地角的批斗会,真正学到大寨精神的并不多。
     最近我与几位朋友去了一次大寨,虎头山门票二十元,山上尽是树,与过去不顾生态垦荒造田大变样了。

    大寨展览馆:

 

郭沫若为大寨展览馆的题词,刻在一块元宝状石头上:

 
 当年的大寨: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可学大寨学到的是。。。不顾生态垦荒造田”——

 

周总理曾四次到大寨

 

帖子附图:

当年周总理参观大寨,陈永贵陪同,到处光秃秃,不见树木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今日参观虎头山,到处是树。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当年大寨不顾生态垦荒造田”——
邓小平到大寨,郭凤莲(左一)陪同(图片背景,看到的是:到处光秃秃一片,没有一棵树木)。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陈永贵是大寨的品牌。陈永贵在大寨的墓园,有点像中山陵。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郭沫若为大寨品牌“增色”。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大寨虎头山上,郭沫若与陈永贵永远在一起。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现在全国那些富裕村是学大寨学出来的?
虎头山门票二十元,山上尽是树,与过去不顾生态垦荒造田大变样了。当年解放军为大寨修的水塘成了旅游风光景点。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有人说:“全国学大寨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主义,一种误导”。

事实上,铁姑娘精神是那个时代的时尚,今天很难看到这样的“女巾帼”了。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现在的大寨无法和几十年前的大寨相比,大寨人也知道种地富不了。如今大寨人,年青的去水泥厂、村办工厂、煤矿当工人挣工资去了,家中的人搞起家庭饭店和旅游商店: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铁姑娘精神是那个时代的时尚,今天不会有这样的“女巾帼”了。大寨的“女巾帼”,女英模宋立英成了一个旅游商店的“女老板”: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周总理为大寨的题词: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周总理永远被大寨人纪念: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那个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乎全去过大寨,但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的毛主席没有亲自到过大寨。
    “农业学大寨”这几个字标明是是毛泽东亲自写的,但看过的人很多人说没有听说毛主席亲自为大寨题过词,看来此事应该由中央档案馆来证明。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那个村支书批"挂学习为名,用百万出国旅游"是批对了,

     考察韩国的“新村运动”现场,其他时间则是在韩国各地风景名胜区旅游参观。
“不管啥事,一刮风就不好了。”老徐说,当年“农业学大寨”,    他也随着好几百万人到过虎头山参观,可学大寨学到的是平均记工分、不顾生态垦荒造田和田头地角的批斗会,真正学到大寨精神的并不多。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4亿元的塔,华西人的精神象征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华西人的新农村: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华西人的新农村: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经济增长两千一百多倍,由一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拥有十多亿固定资产,年产超过十五六亿的“明星村”然而,细细一想,如果南街村是靠国家投资,那还有什么价值?但事实上,国家没有给南街村一分钱,完全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毛泽东没有给南街村题“全国农村学南街村”,但南街村却把毛泽东“当神敬”,卫兵日夜站岗守护毛泽东的塑像,这在山西大寨是没有的事。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考察韩国的“新村运动”,在韩国各地风景名胜区旅游参观,不如到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红色亿元新农村”,和河南的云台山、白云山、石人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参观。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这个村子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而且很有效果;经济非常发达,年产值突破14亿元;村民待遇非常好,远远超过发达地区的市民。仅有3000多个村民的南街村已经吸引了8000多个打工者。

放眼望去,这个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南街村充满了现代气息,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绿地鲜花芳香四溢,村容村貌整洁清新,绝不次于发达地区的小城镇。不同的是,它的街道边、建筑上有大量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雷锋精神的宣传牌,数量之多,国内鲜见。各厂区里的公示牌上不是理论学习内容,就是学习通知,这在国内其他地区也非常少见。

南街村一直坚持用科学理论教育群众,用先进文化感染群众。在南街村,学雷锋、树新风、讲奉献蔚然成风,村民职工拾金不昧者举不胜举,全村800多户无一安装防盗门窗;村办企业都有门楼,但无一安装大门;所有施工工地都没有围墙,但连一块砖都不会丢。南街村人不仅在村内团结互助,还面向社会积极献爱心。1998年"三江"流域发生洪灾,南街村筹备价值100多万元的方便面等救灾物资送往灾区,三天内全体职工、村民自觉捐款10万多元,衣物3万多件。此外,南街村支援国防建设款物多年累计达两千多万元,捐助贫困户、军烈属、贫困学生和周边村镇款物达四百多万元。

南街村是从1984年开始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的,南街村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爱岗敬业,心向集体,一心一意为发展集体经济作贡献。
      南街村“共`产主义的要素”的核心是独特的平均主义的经济体制。村民们在村的行政机构及村营企业上班,根据工作内容,每月付给150元到200元的固定工资。工资虽然很低,但是村民免费享受粮食、肉、油等配给。住宅、教育、医疗、办红白喜事也一概不收费。如果村民上大学,学费也由村里负担。村民享受的福利费用每年每人平均6700元。

村里有26家村营企业,诸如拉面工厂等。1984年,村办企业的总产值只有70万元,到1995年已经达到12亿,实现了飞跃发展。但是村里不允许办个人的商店及私营企业,也不允许从事卡拉OK等营业。这是因为,上述的营业被认为不利于贯彻集体主义。

“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是不平等,财富集中到少数特权及富裕阶层手中,农民等弱势群体不能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南街村的做法暂且不论,它的尝试开辟了一条确保村民很快过上“小康生活”的道路。
 
帖子附图: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赴韩国考察学习“新村运动”,纯粹的公款旅游,那个村支书批"挂学习为名,用百万出国旅游"是批对了,当年一些伪学大寨与今天的伪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出一辙。

全国农民每年为了承担粮食安全的成本在3000亿人民币左右。新农村建设应如何搞?

  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并不存在大问题,基本稳定在5亿吨左右,实际产出的波动在可调整的范围内,主要问题在于粮食种植收益太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崔晓黎说,耕地面积多年来递减是客观情况,但是最近几年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从1999年到2004年累计达700多万公顷。不过每年因建设占用的耕地也都保持在高位,在15万到20万公顷之间。
崔晓黎分析,目前我国是通过行政调控的手段,硬性保证一定的粮食播种面积,农村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都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流动。据他的保守测算,全国农民每年为了承担粮食安全的成本在3000亿人民币左右。

尽管近年来的税费改革(特别是免除农业税)和粮食直补等措施对农民利益有了一定补偿,但是这根本不足于弥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农民其他支出增长带来的缺口。

崔晓黎认为,我国的分散经营的农业经济和欧美的大农场经济不同,粮食直补政策成本太高、操作困难,而且对农民个体来说,补偿微不足道,政策效果不明显。“我们调研发现,有的乡镇甚至光是为发放补偿款花去的汽油钱就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