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为何总能击中一些官员的软肋?


                                     骗子为何总能击中一些官员的软肋?


  一个只有小学二年级文化的无业游民,雇人模仿县委书记签名不仅轻松将自己安排在审计局,其妻进了劳动局,且先后将33人送入县劳动、交通、审计、物价、公安局等各党政机关。时依单位的好坏收取每人3万到8万不等的“好处费”,并形成了一条假冒县委书记签名并贩卖牟利的链条。当这起离奇的“卖官”案的内幕终被揭开时,我傻眼了。
  这是前不久媒体炒得火热的一条消息,消息中的主人公,山东齐河县一个叫国祺雇的无业游民,是从日常生活中悟出官场“道理”的,继而开始了他的卖官诈骗生涯。他悟出的是什么官场道理呢?那就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上级领导的话就是圣旨,一个条子下面就得坚决照办”。在当今行政压缩,“就业”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谁不想往上爬啊。要想往上爬,当然就不敢得罪一个地区的“一把手”,平常巴结都巴结不上,领导有“签字”,“犬马之力”、“顺水人情”能不做吗?
    无论我们是多么地不情愿,偏偏这个骗子的所悟并没离谱,我们看到的是,国祺雇的“悟道”一举击中官场软肋:仅仅几年间,他以其为妙为俏临摹能力,骗得劳动、交通、审计、物价、公安局的局长大人们五体投地,骗得一些想当官又无处烧香的“官迷”先后拜求门下,大把掏钱,令当地一些“名门贵族”及权贵们也不得不信服他的实力。
  拿着假的县委书记签名堂而皇之地做起卖官鬻爵的生意,而且长期买卖兴隆,一个子虚乌有的“关系”,何以把那么多官员撩拨得团团转,是骗子的骗术太高明而官员的智商异乎低吗?非也!这中间的奥妙就在于官场的“关系”具有太多的玄机,在这场骗局中,操纵者被光环所罩,而渴求者则满目亮色,正如恋爱中的女子,看到的全是对方的优秀,以及自己即将的福址;又如同爱财的人,因为财迷心窍,智商有时就只能等于零了。于是,一场古往今来行骗与受骗的角色戏被赋予全新的卖官买官之内容演绎开来。
  在惊叹这里的组织和人事部门居然也甘于唯上唯权,弃法规程序如敝屣,只要见到县委书记的签名,哪管真伪,哪管什么程序法规,一律绿灯放行的同时,县委书记及组织人事部门是要痛定思痛的。不过,该反思的就不仅仅是当事人了。任何骗局,就象做一篇文章,有一个“文眼”;在这场骗局中,骗子从容操控,其“骗眼”就在于一个“关系”,这个“骗眼”令官员趋之若鹜,甘拜门下,鞍前马后,折射出官场生态的异常。“关系”有着如此魔力,正是我们官场机制的软肋。
  为什么一个小学水平的人熟悉了机关工作程序之后,通过假签字就可以瞒天过海?骗子骗术再高并不可怕,“跑官者”反蚀钱财亦不足惜。值得痛切思考的是骗子的章法和手段针对的对象和情形。该如何建立和运行官场的“用官”机制,消除提携任用官员的灰色地带,矫正官员做官目标的价值取向,这个关于卖官买官的骗例令人警醒并有着启示意义。
  这一天大的笑话暴露了我国许多地方在人事管理制度上的严重缺陷,也让人惊叹于县委书记的签名的神奇!这个偶然事件里蕴含的必然反思就是:对“一把手”权力的监督和目前人事制度方面的巨大漏洞——这两大弊端如果不尽快解决,类似的闹剧可能还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