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欲望之“O”态平衡的打破建立
根据方向不变原理,在大尺度时空中欲望是无穷发散的。但在有限时空中,因能力有限使得无穷且发散的欲望只能收敛于现实的最大可能性而呈高超(高且超前)性质。能力有限使得资源有限,在“O”态平衡打破建立运动律T10 作用下,资源有限与欲望高超性否定“O”态平衡体现状而建立起发展的资源与欲望之“O”态平衡新体。
消费体系运行除了欲望与资源平衡关系外,还涉及到欲望与能力、资源与消费、消费与生产、生产与资源、公体与私体等平衡体的维持打破与高新平衡的建立。这几对范畴基本是一致的,其中欲望与能力的关系是根本。只要了解了欲望与能力的关系,欲望与资源等诸范畴关系就可类推了。
根据“O”态体打破建立运动律,事物发展运动实际上是物体欲望与实现消费间的平衡体系从维持现状到因某个因素的突变而打破平衡发展到高新平衡体系的过程。
(一)欲望的高超性打破有限资源与有限欲望的平衡
方向的无限性规定了欲望无穷,但在有限时空中所呈的欲望无限性只能转化为高超消费性。这种有限而略超前的消费欲望,表现为先消费后劳动;表现在多享乐少劳作;表现在E、D、F无限制增加的愿望上;表现为超前享受,在现实可能的消费基础上提出更为理想的消费方式。这四方面可概括成高超消费。普遍的高超消费必然引起可消费资源的紧缺,从而不断打破原有的有限消费资源与有限消费欲望平衡。对宇宙中任一稳态我们都可以认为是平衡的有限的。其根本在于资源与欲望均处于某个平衡值下。正常情况下,有限时空中消费欲望与消费资源是基本平衡的,但在高超欲望驱动下必然被打破,同时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因天灾人祸而打破欲望与资源的平衡。
广义生命T11是指虚物质控制的物体按产生、生存、成熟、灭亡、转换周期运作消费体系的全部表现。广义物质的某种存在形式一旦产生,便有广义生命意义。伴随生命物体的产生,物体生命运动周期、运动方向和肯定自我以我为中心地利用资源,或随心所欲地吸收外界营养物质以极大地实现自身消费体系的种种特征便出现。根据消费体系运作规律的普遍性,一个生命体有实现消费的方向,所有生命体都有实现消费的方向。假如生命体新陈代谢、创造或转化资源能力和活动空间不存在任何限制,即生活活动在无限时空中,则每个生命体的消费体系互不相干,要什么有什么、要怎样就怎样。这样的生命消费运动也就不必开展劳动竞争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能转化水平了。但这种生活在无限时空中纵横奔驰的状况只能是理想的,在现实世界中却绝无可能。事实上所有生命体都生活在有限时空中,能力有限寿命有限并常处于同有限可消费资源相适应的临界平衡点。在具体的物体生命运动过程中,消费体系和消费欲望存在于有限具体时空区域里,且本来有限资源对应有限欲望是平衡的。但这种平衡又是波动的,很容易因类似天灾人祸式干扰而被打破。这对于不劳而获或少劳多得、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或需求来说是极不适应的矛盾。一旦不劳少劳或不生少生资源,必然会进一步加剧资源的有限程度。
根据消费体系矛盾律,有限消费体系本身是个矛盾体系。它一方面要求通过生产体系即生产劳动途径来实现消费体系;另一方面又因实现消费体系的辛苦劳作而损失自由,即消费体系实现本质上是E、D、F间互补异化过程。显然,消费体系走不劳而获的实现道路是不损失自由的理想消费方式,但不劳而获同消费资源有限是相矛盾的,不符合按劳分配原则,生产与消费关系失衡。因有限时空中C总是个有限量,无论转化能力、科技生产力多么发达,无论资源多么丰富、活动时空多么深远,只能是C值极大增长的标志。故总体上当E、D实现增加,就不可能出现不劳而自由享乐的情况,即相对来说F只能是减少。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总有少数人在交换中、或通过集体恃机剥削别人、盗骗公共财物来填充其贪婪的欲海;另有极少数人候机而动或以守株待兔方式临幸机会的到来。
综上所述,现实中生命体消费欲望不仅在无限时空中表现无穷,在有限时空中也一直在设想着不劳或娱乐式劳动,神驻于自由生活的理想或科幻世界,因而在行动上常超前于资源供应现状和自然转化能力、科技生产力水平等。这些必然打破有限欲望与有限资源的现有平衡。
(二)欲望的暂时满足建立起有限欲望与有限资源的高新平衡
欲望的高超性打破了原有平衡,紧接着是建立高水平的新平衡。在高超消费欲望的驱动下和资源紧张的压迫下,大力发展生产、开发资源建立高新平衡成为新的奋斗目标。如此打破旧平衡建立高新平衡的过程反复进行,实现有限时空中有限消费资源同有限消费欲望的动态平衡,逐渐分片段按步骤地向无限时空中无限消费资源同无穷消费欲望的高新平衡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