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吉利的非议一直没有停止过,吉利造车曾被一些人看做是个玩笑,从模仿夏利平台开始做起,开始制造比夏利还便宜的微型车,吉利这家纯粹民营企业在2002年之前,没有引起对手的重视。直到 2004 年,吉利车开始带来现金收入。今天,吉利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变速箱的配套体系,建立了四个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累计生产汽车约 40多万辆,并在香港上市。
从3-4万元造低档车起步,在拥有自主创新的汽车开发平台和低廉的成本之后,吉利开始向单车价格6-8万元的中端市场发力。吉利在制造方面表现了出色的能力,吉利就像汽车领域里的“格兰仕”,在降低成本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根据吉利香港上市公司年报,其业务分为中档车(上海华普)和经济型车(浙江吉利)两大块,2003年净利润率达到14.08%;在国内汽车市场进入肉搏期的2004年,净利润率仍达到12.96%;2005年净利润率为5.3%;2006年上半年净利润率约为10%。对比国内所有汽车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可以看到,从2003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到2005年已经有小幅领先,起于草根的吉利已经赶上来了。
图1 国内汽车行业销售利润率(2001-2006)
吉利的成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一是内部营运管理,如降低管理成本、财务费用;其二来自供应链管理,如压低零部件供应价格,与供应商进行技术交流,建立配套体系,甚至延长付款周期;其三来自自主创新,吉利自己开发所需的一般设备和工夹具,2005 年开始,使用自主研发的发动机、自动变速箱等关键部件,仅变速箱一项就为吉利节省了数亿元。
但成本的降低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内部营运成本不可能不限度地降低,对供应商的控制能力还不够,无法避免供应商偷工减料和降低质量,而拖延货款更不足取,自主研发先期投入巨大,吉利的生产规模效应还不足以摊薄成本,凡此种种都导致综合成本水平仍不理想,而吉利车的质量也还不尽如人意。
吉利低档车的利润很小,即使再降低成本,盈利也很有限,继续降价必然要影响收益,而吉利作为上市的民营企业,在利润空间上几乎没有腾挪余地。它及时地放弃了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拼命追求销售额和市场份额的策略,从低端车向中高端车迈进,数据显示,吉利的单车利润一直在小幅稳步增长,而销量和市场份额都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约占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市场份额的五分之一。
近年来,关于吉利的负面消息渐多,特别是质量问题和国际化进展上受到的挫折。如吉利车未能通过美国废气排放检测, 在一项仿照美国标准的侧面碰撞安全测试中也未达标。吉利汽车近几年出口量远小于奇瑞,而且在中东一些国家因质量问题受到抵制。
客观地说,吉利进入汽车制造行业时间很短,在技术成熟度上与有百年历史的国外对手的差距还很大,即使策略得当,路径正确,追赶的必要条件也不仅仅是时间,更重要的还有资金瓶颈。尽管吉利多年来坚持以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的销售额6.2%用于研发投入和设备更新,但仍然存在由于投资有限,设备精度不够,造成产品质量提高受到限制,而且为了提升竞争力,必须加大在汽车底盘和车身设计上投资。
吉利车主要向中东、东南亚等汽车行业欠发达地区出口,量小而地域分散,吉利欲在境外建立完整的销售体系,需要大笔投资。而进入欧美等购买力强的发达国家,目前的车型、质量技术水平还没有条件。
吉利近几年一直靠银行和证券市场融资以应付日趋增长的资金需求,尽管已多次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融资,负债率曾高达79%,近两年来,其经营业务现金流和投资现金流均为负数,节余净现金流也只有几百万元,很难想象一家百亿营业额的企业居然能生存在这样的现金状况下,其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几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