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能”改为“不准”如何?
据02月26日《天府早报》,最近,四川省委连续召开省委常委会和全省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活动动员电视电话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净化社交圈,慎交友,交好友,对“感情投资”、“公关勾兑”高度警觉,更不能主动“傍大款”。
四川省委对各级干部如何交友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各级干部树立“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新风正气,警惕各种诱惑,防止权力商品化,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但我感觉态度还不够坚定有力,“不能”怎么样不如“不准”怎么样。“不能”,仅是要求而已,而“不准”则是一种立场,领导干部站稳立场比什么都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态度绝不能暧昧。
“不能”已经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教训,很多人正是钻了“不能”的空子,因为“不能”不是“不准”,并没有明令禁止,如是该吃的吃,该喝的喝,不该去的地方照去,不该交的朋友照交,最终被“糖弹”和“肉弹”击倒。表面上看,是这些干部自身的素质有问题,意志薄弱,但我们的组织在对干部要求上过于“人性化”也滋长一些干部的侥幸心理。对一些必须做到的原则问题,以“不能”去要求时下的领导干部,多少有点“厨子训猫”的味道。“不准”就是不准,不能有丝毫松动,凡违犯者该“下课”的下课,该摘无纱的摘乌纱,不能“下不为例”,让那些心怀侥幸的人有“实习”的机会,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再犯这种错误了。
在干部作风上,要让“不能”到“不准”,关键在于对干部的具体要求要真正“带电”,真正的深入每一个干部的内心,只有对“不准”有所认知,有所了解,才能有所遵循,有所信仰和依赖。否则就极有可能使“不能”流于形式,进入不到“不准”的境界。看起来“八个方面”、“四种作风”、“五种意识”等等虽然条目众多,足以汗牛充栋,但实际上却形同摆设,类似花瓶,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指导、约束、规范和惩戒的作用。
“不能”到“不准”,一字之差,反映的是两种精神境界和执政理念。要自觉“不准”,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只有领导自身硬朗,面对不正之风,才能理直气壮的段吼:“不准!!”
.
新闻链接:四川要求领导干部净化社交圈不能傍大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