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报告中对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进行了详细说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按照25%的税率,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由名义税率33%降低了8个百分点。由此前后历经十几年讨论,备受关注的“两税合一”将要修成正果。一时间,全国各大媒体爆炸式滚动报道,众多企业奔走呼告——热烈庆贺外资在中国“超国民待遇”的进入终结时代。
金人庆表示,2006年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在内,企业所得税共完成7081亿元,增长28.5%,增收1570亿元。如果2008年开始新税法,与现行税法的口径相比,财政将减收约930亿元。据测算,内资企业可少交纳约1340亿元,而外资企业要多交约410亿元。
有分析人士认为,如在2007年调整到位,2008年中国有望呈现出这样一番景象:企业投资活跃、就业岗位增加、外商投资逐步转型、增值税改革随即开始……真正意义的税制改革大潮将会在2008年到来。“两税合一”将为增值税转型带来“钥匙”,从某种意义上讲,“两税合一”,关系到整个新一轮税制改革的进退。
的确,现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不同待遇,不仅体现在实际税率上,也体现在对应纳税所得的不同扣除办法上。而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中,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得到统一规范。税前扣除标准的统一符合国民待遇原则,更有利于为中国各类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法制环境。
去年10月商务部发布的《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将逐步形成内外资企业政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这也意味着,外资企业长期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将被逐步取消。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经济改革初期的资本是非常匮乏的,各地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文章上也做出了“前所未闻”的努力,招商引资的多少也曾经直接成为彰显全国各地政府部门政绩的“金色招牌”。
然而,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纵深发展和国内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我们看到,当今的国际社会资本已经进入了严重过剩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在世界各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的国际游资已经高达7.2万亿美元。大量外资凭借“超国民待遇”和技术、管理、投资、税收等方面的优势在中国市场上“攻城略地”、“所向批靡”,这种完全不对等的竞争环境直接造成了民族企业竞争力减弱和竞争生存环境恶性循环。
曾几何时,外资企业在取得土地、税收等政策待遇面前是何等“风光”,如很多家电、纺织等制造企业只能躺在外资的“摇篮”边挣着微乎其微的贴牌加工费艰难度日。与此同时,我们不少区域环境却在外资大举进攻国内市场的过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我们在环保、资源等方面为之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和牺牲。
“两税合一”和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双重“政策紧箍咒”的到来,应该是国家从根本上保证内资企业利益和追求外资引进质量与效率的市场化抉择。虽然可能导致部分外资转投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甚至非洲等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持续、和谐的发展观对促进中国整体市场和经济环境的发展是利大于弊,对中国企业的健康成长也是极大的战略性促进与推动。
在利用外资上,我们必须改变以往单纯的行政引资、追求外资规模,从而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引资方向转变;必须淡化对地方政府引资规模的考核,转而通过引入技术含量、国内配套比例、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新增就业等综合指标,来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吸收外资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形成内外资企业政策一致、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真正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
这系列政策上的新举措不仅表明了国家在对待民族企业的竞争环境宏观上给予了重新的审视和思索,着手开始营造新的和谐的市场环境与竞争氛围,而且也同时洞开了内资企业发展的新天地。
我们应该看到,国家正在实现从资本匮乏、资本过剩转向以追求资本利用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大发展和大跨越。
在解决贸易摩擦、保护和支持内资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国家做出了新的税收政策支持,特别在是外贸增长方式上实现了新的重大的转变,这对以出口型为主的内资企业无疑增加了国家政策整体扶持的法码。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家在对那些企图借合资等方式转移、侵吞国有资产、洗钱等不法活动也展开了严厉监管和打击的决心,以及营造和谐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决心,税收杠杆的导向作用和重大意义在此不可估量。
在为“两税合一”和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拍案叫好的同时,作为内资企业,尤其是对于众多中国企业而言,我们应该充分用好用活国家政策,注重解决企业的有效增长战略,真正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很多内资企业在做大主业后不要盲目急于寻找新的业务增长机会,在主业不强的情况下就去多元化扩张,试图分散业务与市场风险是非常危险的商业游戏;
二是不要急于去国际上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资源和技术不对称的条件下盲目急于全球化、国际化,非但增强不了我们的竞争力,而且还会大大削弱我们初期积累的实力;
三是为了规避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认清在“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市场背景下,“走出去”的风险更多的来自于文化、体制、制度、政策等多个层面;
四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生产、技术或资本资源,内资企业在试图获取海外资金或者进行并购交易中必须控制风险为先,同时我们在参与外资合作或被购的过程中,既要站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大局上,更要站在国家利益之上。
五是内资企业一定要把握准企业发展的航向,不能单纯为了应对宏观环境和国家金融、税收政策的调控与做强必须做大的扩张意图,盲目圈地扩张,牺牲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
“两税合一”和取消外资“超国民待遇”,本质上说,是中国经济环境趋向理性、创新发展的征兆,是中国企业与外资同台竞技一个新的开端。
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法制环境已经呼之即出,那些行业领先的优秀企业是不会放弃任何一次政策良机的。
来源:招商周刊杂志07年6期
后记:昨天有人问我,你怎么不关注两会题材?我说没理由。我刚才抽空去看了N多媒体朋友包括央视主持人开的两会博客,除了采访,照片,没有太多的兴奋点。也罢,两会嘛,代表们都在集中智慧,我无话可说。说这个标题内容,还是因为心中装着企业是啥为好。
推荐阅读
财富时报:政策性破产高潮到来 国企开始刮骨疗毒
中国企业报:家电年报背后的多元化经营困局
经济导刊:从“新航”经营看国内民航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