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城市的生态砖


单玲丽 | 17 三月, 2007

时至雨季,关于水淹城乡的新闻报道已经不绝于耳。人类一直希翼上天给予人类最宝贵的馈赠——降雨,如今却变成了可怕的东西。看来,是我们扪心自问的时候了,我们究竟对环境都做了什么?我们到底能做什么?

  近百年来,人类肆意荼毒环境:砍伐森林;把湿地排干变耕地;在低洼地修建人居点;把河流改建成硬化河岸和直型河道,到雨季时,河水的冲击力和破坏力增强;在城市大面积修建不透水的硬化地面,使大量雨水因无法自然渗透入地而聚集于地面上,从而淹没马路和城市居住区,使暴雨和洪涝灾害日渐凸显。

人类现在觉悟还不算太晚。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保持平衡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得出了宝贵的经验,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城市中,重视对各类地面的非硬化铺设方式,如:马路、步道、广场、停车场和其它类型的地面,应在能满足其功能的条件下,尽量减少用硬化材料铺装,以保护地面通透雨水的功能。这既能避免城市在雨季时出现大面积积水现象,又能帮助城市利用雨水来补充地下水资源。

城市地面硬化带来的问题正日渐增多,因此,许多发达国家都提出要把城市80%的地面改为透水地面。城市铺设透水地面的区域包括:人行道、步行街、自行车道、郊区道路;露天停车场;房舍周边、庭院和街巷的地面;特殊车道和车库出车道;公共广场。对如此繁杂的区域进行透水地面改造可以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其难点是要合理考虑针对不同区域铺设不同砖体,既要起到透水作用,还要耐用和美观。针对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街地面的铺设,采用透水性地砖,这种砖也称生态砖,它本身可透水,而且砖与砖之间也采用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对于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地面来说,最理想的选择是用孔型混凝土砖铺设,并在砖孔中用腐殖质拌土填充,这样可使杂草生长于其中,从而使该地面具有40%的绿化功能。

考虑到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更需要绿化和美化,因此宜选用实心砖铺路,但砖与砖之间要留出一定空隙来,当然,空隙中留有泥土,天然的草可在此处生长,这样的地面可以有35%的绿化面积。对于房舍周边、居民区步行道、校园和公园的步行道路等地来说,由于往来行人较多,路面使用率高,因此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会更合适。由大小均匀的石子散落而成的路不仅地面透水性能好而且还不长杂草。

  在充分考虑宏观城市问题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可以把这一系列有益于城市的做法,“引种”至住宅小区内,造福于我们广大的住户?也许,我们只是生产了一块“这样的砖”, 但它却将实实在在的改变城市和人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