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最重要的遗产是什么?
--------------------------------------------------------------------------------
07年03月19日
■四川 周晓翔
邓小平去世时,“美国之音”曾播发文章认为,邓已为中国改革做好理论准备,其后来者只要按照其理论走下去就可以了。确实,邓小平去世十年后,其理论依然影响着中国的走向。
不过,仔细阅读近期的纪念文章,可发现一个特点,海外媒体重点着眼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生前的功绩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尤其看重“猫论”与“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论述。而大陆大多数媒体的纪念主题将邓小平和当前大陆突出的诸多问题联系起来。如广州《南方周末》在披露许多当年的情况后指出,“共同富裕是邓小平最后的牵挂”;北京《财经时报》的纪念主题是“重思改革遗产”;广州《南方都市报》则认为,邓小平之于中国,重点还不在于经济,而在于思想。
同是纪念邓小平,大陆似乎比海外更有深层含义:在肯定其生前的功绩的同时也指出当前社会出现的诸多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认为与邓公当年没有预料或者失察有关,是邓留下的“遗憾”等等事实。
这样的差别主要与目前大陆思想界、学术界等“公共意见领袖们”对中国改革20年来功过评价中出现的倾向有关。由于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贡献,他的许多论断成为大陆官员习惯性的思维框框,官员对其最重要的思想遗产“实事求是”往往忽视,更不习惯对邓的论断进一步当代化。
邓小平最大的贡献在于没有拘泥于前任中共领导人的论断,而是结合眼前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他并不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先知”,比如对互联网如此迅速普及并深刻影响民众生活,他不可能预料到。
改革开放近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但政治体制改革停滞,腐败现象没有有效遏制,“群体事件”日增,社会矛盾加剧。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官员擅权、分配不公等问题,各方批评很多:有的归咎于“一部分人先富”侵害了多数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有人怀念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但“均贫”的苦日子没人愿意再过;有人提出“民主是个好东西”,但目前尚缺保障民主体制……
在这种局面下,什么是邓小平最重要的思想遗产,如何对待其思想遗产,如何看待后邓小平时代出现的诸多新问题,如何在继承遗产的同时妥善摆脱历史和发展的债务等,成为当代中共领导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公众意见领袖”们试图求证的。
有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每天新建房屋面积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但在全球20座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也占16个。此外,资本市场、能源等由国家控制的领域,似乎仍没有走出“一控就死、一放就乱”的规律。这些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且无法绕开,其解决离不开实事求是。
实际上,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是统帅“猫论”或者“发展就是硬道理”的灵魂,也是一种政治技巧与智慧。而当今中国面临的问题大多数不是前人的预见,没有现成的理论,只能靠后人实事求是,面对当今的实际,创建新的理论,为解决办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这是政体改革、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目标的前提。反之,任何改革都可能半途而废。
这正是大陆思想界、学术界等“公共意见领袖们”试图借助纪念邓小平去世十周年寻找这样的契机表达的意图。这样明显的意图也许与目前的理论困境相契合,所以成为今年大陆主流媒体纪念邓小平去世十年的思想背景。当然由此也可以看出大陆知识精英们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思想氛围也相对宽松。因为,这样的思想表达,在十年前,几乎是不可能的。
(作者系资深评论人士)
2007年3月19日美国《侨报》http://www.chinapressusa.com/luntan/200703190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