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1859年4月19日致裴迪南﹒拉萨尔的信中,针对拉萨尔写的剧本《弗兰茨﹒冯﹒济金根》的真实性进行了精彩评说。
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取材于16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但拉萨尔在创作中对历史事实作了违背历史真实的歪曲。马克思在评说中指出艺术的真实性必须建立在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主要从以下7个方面进行评说。
1.关于“完全赞成”
信中写道“你所构想的冲突不仅是悲剧性的,而且是使1848——1849年的革命政党必然灭亡的悲剧性的冲突。”马克思在这里完全赞成拉萨尔写一部历史剧为现实斗争服务。至于拉萨尔写得如何,则是另一个问题,因此,不能理解成马克思赞成拉萨尔的历史观和艺术观。
2.济金根覆灭的真正原因
“济金根的覆灭并不是由于他的狡诈。他的覆灭是因为他作为骑士和作为垂死阶级的代表起来反对现实制度。”马克思首先一针见血的指出济金根的失败有其历史必然性而不是由于他个人策略的失误。
济金根是下层贵族骑士阶级的代表,而骑士阶级是一个垂死的反动阶级,他们之所以起来造反并不是真正的反对封建制度,而是为了谋求统治阶级中的更为有利的地位,他们实际上想变为反动的贵族民主制度,这种做法是历史的倒退,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才是济金根覆灭的根本原因。拉萨尔回避了这一点,故意把济金根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个人策略的失误,是一种无视历史规律的唯心主义的做法。
3.“歌德”选择他作主人公是正确的
“歌德选择他作主人公是正确的。”马克思又以歌德笔下的葛兹为例对照批评了拉萨尔的写作。马克思认为虽然葛兹和济金根都是反动的骑士阶级的代表,但歌德完全是按历史的本来面目刻画了这一矛盾人物的悲剧命运。
因此,应该被肯定,而拉萨尔则歪曲了历史故事,故意美化济金根这个反动阶级的代表,这种做法应该是被批评的。
4.史剧的艺术虚构问题
这里产生了一个相当有趣的问题,按历史本来面目去写是否意味着历史剧不能做任何艺术虚构,这是马克思接下来的论述,却肯定了历史剧做合理的艺术虚构的写法。这里的艺术虚构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不能违背历史的必然逻辑,不能违背人物性格发展的客观逻辑,做任何虚构都是为了深刻的显示这种逻辑。
历史剧一般来说大的情节结构和主要人物不能违背历史史实。而在细节、次要的人物以及次要情节上,则可以做大胆虚构,只要这些虚构不违背上述原则既可。
5.关于“积极的背景”
按照合理虚构的构想,马克思进一步提出济金根一剧的理想写法,那就是可以让骑士,贵族阶级的国民运动作为前台人物,但一定让农民、城市革命分子的运动作为重要的积极的背景,应当把两种运动结合起来写,用农民运动来反衬消极的骑士运动。
这种写法就是后来的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写法。
6.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马克思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即“沙士比亚化”,反对主观主义的创作原则即“席勒式”。
“沙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代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沙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它要求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
“席勒式”指的是席勒创作中部分的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它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
7.外交错误
最后,马克思指出了拉萨尔之所以犯历史观和艺术观的错误是因为他政治立场上有问题,他没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却站在了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了。政治观的错误是导致一系列错误的根源。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评说拉萨尔剧本时,批评了拉萨尔歪曲历史真实。《弗兰茨﹒冯﹒济金根》从总体上讲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