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输”下的克莱斯勒之梦
暂且不论这条在上周仅以“知情人透露”为唯一消息源的“一汽收购克莱斯勒汽车”消息的真实性,同时也不去讨论曾经发生在1998年戴姆勒-奔驰合并克莱斯勒时高达360亿美元的耗费是否为一汽所能承受起。仅仅就假设事实成立,国内媒体上周的表现就已经再次证明了国人在面对国际并购时所体现出来的浮躁情绪和自悲心理,而这种体现,将对有可能采取的部分收购行动造成不利影响,成为中海油对优尼科并购失败在汽车行业的重演。
和1998年那场史诗般意义的跨文化的伟大实验相比,一汽对克莱斯勒收购传闻体现出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的野心和理想。但从现实意义来看,缺乏广泛资金和利润支持的一汽集团如要全盘收购克莱斯勒,近乎于天方夜潭。
因此最有可能的是,一汽有收购克莱斯勒部分优质资产的意向,从上汽在荣威项目上的成功,一汽肯定也看到了,获取部分产品和技术,对于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最为有利的。如果这被证实是真实的,将极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理性参与国际竞争的经典案例。
但事实上,国内舆论所表现出的癫狂将会把这种理性带入一条艰难的道路。一方面,媒体的过分炒做对于一汽乃至任何一家国内企业而言,首先造成收购价格的上升,无谓减少未来和对手谈判的筹码,同时增加自身的收购代价;另一方面,对于克莱斯勒而言,国产化的起步也将遭遇不利的品牌冲击,因为不明就理的消费者会认为,他们将来购买的任何一款克莱斯勒品牌产品将会遭遇和联想收购IBM后一样的结果,尽管家用电脑和汽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产品。对克莱斯勒不甚了解的消费者也会认为这是一个连“一汽集团”也可以收购的品牌。
在这样双输结果的形势下,我们看到的是国内企业反应的迟缓。不论克莱斯勒还是一汽集团都未对这一说法给予任何官方的解释。让人很难不怀疑中国汽车企业在应对危机事件时的决断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今天,我们缔造了21世纪世界领先的汽车企业。”于尔根 施伦普在戴姆勒-奔驰合并克莱斯勒的发布会上说的话言犹在耳,但仅在三年之后,这位自信的德国人的得不承认“美国的情况在恶化”。施伦普没能做到的事,一汽能否做到?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民族自豪的冲动并不能取代市场规律的“无形但强大的力量”,冷静客观地看待已经发生的事,给予我们企业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才是对自主汽车企业发展最大的帮助。
何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