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文化与富人文化
曾经我们相信,现在可能还在相信:统治穷人最好的办法是灌输中国传统文化,统治富人最好的办法是施以中国政治待遇。
贫穷是政客施以精神和文化统治的最好土壤,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人很少有富翁的,文人(所有的人)一但富了,就得用政治待遇统治,现代文人富翁张贤亮、周梅森等,所有文化艺术界的富翁,经过凤凰涅磐、欲火重生后就不是文人了,是一个异类,尽管他们骨子里仍有文人的清高,他们对“统治”最明白。
目前,中国念念不忘回归传统文化,是无奈之举,权宜之计。富有的人不好统治,财富是力量的象征,实打实的东西,需用武力和政治手腕才能征服。回归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拉拢穷人,别让他们造反。
富人从来不相信穷人文化,所以,文化是统治者(强者)最好的管理工具,最喜好的东西,因为文化使智者更智,愚者更愚。中国目前就没有主流文化和精神信仰,因为中国文化不是先进文化,没有个性。
文化究竟是真的重要吗,或者它其实只是政治人物的美容术语,文化人的一厢情愿?
其实文化什么也不是,没有文化社会照样前进,地球照样转动。文化是建立在制度和利益关系之上锦上添花的东西,没有制度和利益关系做基础和平台,或者在制度和利益关系还没建立好之前,希望以文化凝聚人心,达到治理国家或企业的目的是非常幼稚可笑的,越治越糟,越治越累。时间长了,就会混乱,失去信仰基础和价值。
“中庸”是粉饰文化
在中国,尤其民营企业的老板都会体验到皇帝治理国家的心态。从历史上看,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糟粕总是大于精华。中国文化是一种带有半欺骗、半诱惑性的玄学,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只有政治文化。人类文化的实质应该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抵抗的力量”。中国文化中没有“为人类自由、平等、博爱而奋斗”的价值成分。
中国文化的实质是“虚伪文化”或者“家文化”,是典型的功利文化、自私文化、小气文化,即便什么治国“大帝”也是一种自私的“家文化”,根本没有“国”的影子,因为没有“人文化”,因为他们无不把“国”当成了“家”。
中国文化不是余秋雨说的“中庸”,余说中华文明几千年不倒的秘诀是“中庸”,他说对了,但余秋雨有为中国文化搽粉的嫌疑。“中庸”意味着原地踏步,是不会前进的,是讨巧的,是自以为稳健却不是先进的、积极向上的。世界上任何引领潮流而走向强大的文化(文明)都不是“中庸”的,而是与时俱进的,符合世界文明潮流的。
中庸”的人往往干不成大事,干成大事的人往往是那些敢想敢做,又有雄韬伟略、有性格的人。成就一番伟业决不能靠“中庸”的人或文化,比如邓小平,林肯、邱吉尔等等。“中庸”的人(或文化)时间长了往往会被走在前列的人(或文化)感染甚至同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近20年内变的面目全非,找不到北,为什么,因为她是“中庸”的,没有鲜明个性的,这种文化既不会改善人们的生活,也不会让人有一个阳光的心情,反而被他牢牢禁锢住。又因为她太根深蒂固,所以又总是被“中庸”回去。
实事求是的讲,我们没必要为中华文明引以为荣,中华文明几千年不倒不是一件值得自豪骄傲的事,倒是值得深思和反省的事,这台沉重坚固的老式机车,中国人几千年用顺手了,用习惯了,近20多年来即便有些搁置起来了,但也会时不时从文化的“博物馆”里拿出来摸一摸,回味一番,留恋一番,甚至再发动一下机器再用一用。
中庸的论调是误导,如果说,这是余秋雨“菩提树下”顿悟出的一个灵感拿来做学问,还说的过去,但有点侮辱这么一位大师。可是,把“中庸”拿来为中华文明增色应该是弄巧成拙,“中庸”不是文化精华,甚至有点糟粕的味道,怎么能拿来大力赞美甚至提倡呢?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中庸的人多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呢?答案是:停滞不前。
英格哈特所主持的“世界价值观调查”,说明了文化对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上愈重视个人自主和多元开放的地区,经济力愈强大;愈强调集体意识、国家或宗族权力的地区,愈是穷困。看来“中庸”绝不是先进文化。
中华文明缺少主题价值
原来人们很少思考这些东西,因为国人没有接触过经济、竞争、企业等。改革开放以后才豁然顿悟,目前,大企业尤其百年老店似的企业是讲核心竞争力的、讲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因为企业大了就象一个“国家”,“富可敌国”嘛!
同世界先进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呢?一种文明(文化)必须有核心价值才有生命力,中华文明多的是形式,少的是内容和价值,比如:我们一说中国就会用:“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然后是长江、长城、黄河、泰山、孔子,四书五经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形式,都没说出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一种什么文化,她代表了什么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她又想说什么?他代表了博大吗?博大到世界去了吗?完全是模糊的,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居然没有主题思想、没有核心价值,没有主流信仰。所以,中国人信什么成了问题。
比如,我们一说起美国文化,脑海里就会有一个印象:自由、平等、民主、竞争、活力等字眼;说起欧州文化:浪漫、精细、绅士、革命等;甚至日本文化:敬业、团队、孝忠等,都有向上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说:是道德、是孝顺、是深奥的易经,是“天人合一”,是“中庸”等等……。但这些东西总是有中说不出的味道,有种“忽悠人”的感觉。
如果“道德”真的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话,而且为稳定社会存在了几千年,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信仰他呢?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等都非常信仰自己的国家文化价值观,中国人为什么不信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呢?说明她没有价值吗?
许多人在到底信仰中国文化价值的哪一点上试了十几年,几乎没找到能使人积极向上、心情开朗、自豪神圣、虔诚笃信的价值理由,也没找到在实践中证明是对的信仰,倒几乎麻木了。
“信仰”不应该由国家来定的,应该是国民内心的一种“上帝”,国家号召国民来信什么,发起什么什么号召,比如信仰传统文化等,不一定管用。强大的文化信仰总是在民间,在每一人内心。美国人的信仰是国家号召起来的吗?一个泱泱大国在文化上积淀出的价值观、必须和国民共振才行,而且首先要从国家上层人士在内心信仰。一些发达国家元首的信仰总是和人民的信仰一致,元首内心也有一个上帝。中国的上层(官场)内心的上帝是什么呢?他们信中华文明吗?他们真的在内心虔诚的信仰道德吗?
仅仅是内心的平衡罢了,或者又回到“中庸之道”上去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廖无生机的危险之路,是“龟兔赛跑”之路,中国人自以为是个千年“神龟”,底蕴深厚,最终会赢的,但跑在前列的兔子并没有睡着,因为他们都在研究一套“不会偷懒睡觉”的文化。倒是千年“神龟”总是想偷懒睡觉,想回到传统中去。
中国讲究以内定外,修身养性,内因真的能决定外因吗?事实上,内因总是随着外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世界的潮流和趋势而变化。当整个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还在坐家里讲你的内因多伟大多深刻不是很可笑吗?你又怎么强大起来,引领人家呢?
到底是那种文化在引领世界潮流,推动世界向前发展的,目前看,肯定不是中国文化。中华文化一直是被动文化,不是先进文化、性格鲜明文化,支撑不起世界大厦,他因过于明显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和人治功用,而显现出过多的狭隘、小家子气,她没有博大的胸怀,没有基于人类生命价值的普世责任感,也许只有所谓的“大中国”感。
看来,五千年中华文明不但不是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而且非常具有小家子气的特色,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作于2003年3月
曾经我们相信,现在可能还在相信:统治穷人最好的办法是灌输中国传统文化,统治富人最好的办法是施以中国政治待遇。
贫穷是政客施以精神和文化统治的最好土壤,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人很少有富翁的,文人(所有的人)一但富了,就得用政治待遇统治,现代文人富翁张贤亮、周梅森等,所有文化艺术界的富翁,经过凤凰涅磐、欲火重生后就不是文人了,是一个异类,尽管他们骨子里仍有文人的清高,他们对“统治”最明白。
目前,中国念念不忘回归传统文化,是无奈之举,权宜之计。富有的人不好统治,财富是力量的象征,实打实的东西,需用武力和政治手腕才能征服。回归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在拉拢穷人,别让他们造反。
富人从来不相信穷人文化,所以,文化是统治者(强者)最好的管理工具,最喜好的东西,因为文化使智者更智,愚者更愚。中国目前就没有主流文化和精神信仰,因为中国文化不是先进文化,没有个性。
文化究竟是真的重要吗,或者它其实只是政治人物的美容术语,文化人的一厢情愿?
其实文化什么也不是,没有文化社会照样前进,地球照样转动。文化是建立在制度和利益关系之上锦上添花的东西,没有制度和利益关系做基础和平台,或者在制度和利益关系还没建立好之前,希望以文化凝聚人心,达到治理国家或企业的目的是非常幼稚可笑的,越治越糟,越治越累。时间长了,就会混乱,失去信仰基础和价值。
“中庸”是粉饰文化
在中国,尤其民营企业的老板都会体验到皇帝治理国家的心态。从历史上看,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糟粕总是大于精华。中国文化是一种带有半欺骗、半诱惑性的玄学,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只有政治文化。人类文化的实质应该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抵抗的力量”。中国文化中没有“为人类自由、平等、博爱而奋斗”的价值成分。
中国文化的实质是“虚伪文化”或者“家文化”,是典型的功利文化、自私文化、小气文化,即便什么治国“大帝”也是一种自私的“家文化”,根本没有“国”的影子,因为没有“人文化”,因为他们无不把“国”当成了“家”。
中国文化不是余秋雨说的“中庸”,余说中华文明几千年不倒的秘诀是“中庸”,他说对了,但余秋雨有为中国文化搽粉的嫌疑。“中庸”意味着原地踏步,是不会前进的,是讨巧的,是自以为稳健却不是先进的、积极向上的。世界上任何引领潮流而走向强大的文化(文明)都不是“中庸”的,而是与时俱进的,符合世界文明潮流的。
中庸”的人往往干不成大事,干成大事的人往往是那些敢想敢做,又有雄韬伟略、有性格的人。成就一番伟业决不能靠“中庸”的人或文化,比如邓小平,林肯、邱吉尔等等。“中庸”的人(或文化)时间长了往往会被走在前列的人(或文化)感染甚至同化。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在近20年内变的面目全非,找不到北,为什么,因为她是“中庸”的,没有鲜明个性的,这种文化既不会改善人们的生活,也不会让人有一个阳光的心情,反而被他牢牢禁锢住。又因为她太根深蒂固,所以又总是被“中庸”回去。
实事求是的讲,我们没必要为中华文明引以为荣,中华文明几千年不倒不是一件值得自豪骄傲的事,倒是值得深思和反省的事,这台沉重坚固的老式机车,中国人几千年用顺手了,用习惯了,近20多年来即便有些搁置起来了,但也会时不时从文化的“博物馆”里拿出来摸一摸,回味一番,留恋一番,甚至再发动一下机器再用一用。
中庸的论调是误导,如果说,这是余秋雨“菩提树下”顿悟出的一个灵感拿来做学问,还说的过去,但有点侮辱这么一位大师。可是,把“中庸”拿来为中华文明增色应该是弄巧成拙,“中庸”不是文化精华,甚至有点糟粕的味道,怎么能拿来大力赞美甚至提倡呢?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中庸的人多了,会是一种什么局面呢?答案是:停滞不前。
英格哈特所主持的“世界价值观调查”,说明了文化对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上愈重视个人自主和多元开放的地区,经济力愈强大;愈强调集体意识、国家或宗族权力的地区,愈是穷困。看来“中庸”绝不是先进文化。
中华文明缺少主题价值
原来人们很少思考这些东西,因为国人没有接触过经济、竞争、企业等。改革开放以后才豁然顿悟,目前,大企业尤其百年老店似的企业是讲核心竞争力的、讲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因为企业大了就象一个“国家”,“富可敌国”嘛!
同世界先进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呢?一种文明(文化)必须有核心价值才有生命力,中华文明多的是形式,少的是内容和价值,比如:我们一说中国就会用:“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然后是长江、长城、黄河、泰山、孔子,四书五经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形式,都没说出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一种什么文化,她代表了什么对人类有价值的东西?她又想说什么?他代表了博大吗?博大到世界去了吗?完全是模糊的,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居然没有主题思想、没有核心价值,没有主流信仰。所以,中国人信什么成了问题。
比如,我们一说起美国文化,脑海里就会有一个印象:自由、平等、民主、竞争、活力等字眼;说起欧州文化:浪漫、精细、绅士、革命等;甚至日本文化:敬业、团队、孝忠等,都有向上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说:是道德、是孝顺、是深奥的易经,是“天人合一”,是“中庸”等等……。但这些东西总是有中说不出的味道,有种“忽悠人”的感觉。
如果“道德”真的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话,而且为稳定社会存在了几千年,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不信仰他呢?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等都非常信仰自己的国家文化价值观,中国人为什么不信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呢?说明她没有价值吗?
许多人在到底信仰中国文化价值的哪一点上试了十几年,几乎没找到能使人积极向上、心情开朗、自豪神圣、虔诚笃信的价值理由,也没找到在实践中证明是对的信仰,倒几乎麻木了。
“信仰”不应该由国家来定的,应该是国民内心的一种“上帝”,国家号召国民来信什么,发起什么什么号召,比如信仰传统文化等,不一定管用。强大的文化信仰总是在民间,在每一人内心。美国人的信仰是国家号召起来的吗?一个泱泱大国在文化上积淀出的价值观、必须和国民共振才行,而且首先要从国家上层人士在内心信仰。一些发达国家元首的信仰总是和人民的信仰一致,元首内心也有一个上帝。中国的上层(官场)内心的上帝是什么呢?他们信中华文明吗?他们真的在内心虔诚的信仰道德吗?
仅仅是内心的平衡罢了,或者又回到“中庸之道”上去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廖无生机的危险之路,是“龟兔赛跑”之路,中国人自以为是个千年“神龟”,底蕴深厚,最终会赢的,但跑在前列的兔子并没有睡着,因为他们都在研究一套“不会偷懒睡觉”的文化。倒是千年“神龟”总是想偷懒睡觉,想回到传统中去。
中国讲究以内定外,修身养性,内因真的能决定外因吗?事实上,内因总是随着外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世界的潮流和趋势而变化。当整个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还在坐家里讲你的内因多伟大多深刻不是很可笑吗?你又怎么强大起来,引领人家呢?
到底是那种文化在引领世界潮流,推动世界向前发展的,目前看,肯定不是中国文化。中华文化一直是被动文化,不是先进文化、性格鲜明文化,支撑不起世界大厦,他因过于明显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和人治功用,而显现出过多的狭隘、小家子气,她没有博大的胸怀,没有基于人类生命价值的普世责任感,也许只有所谓的“大中国”感。
看来,五千年中华文明不但不是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而且非常具有小家子气的特色,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作于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