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营我们的城市?


  原载《新地产》20079月号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造城运动。虽然,像中东迪拜这样的地方建设规模和速度也非常令世人瞩目,但其总体规模根本无法与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相比。我们不仅具有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持续的增长率,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里,预计将有几亿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换句话说,我们即将扩展以及新建的城区差不多可以容纳整个美国或者十几个澳大利亚的人口。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将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这似乎是件非常值得憧憬的事情。但是,庞大并不意味着伟大(正如中国的人口数量),有时候可能正相反。从目前中国城市化启动的情况来看,更多的也许应该是让我们担忧和警惕。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我在本专栏写过一篇文章《谁在拼贴我们的城市》,指出了在目前中国的体制下,以政府官员为主导的城市建设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而这一年来,由于城市集中化发展所引发的种种矛盾已经日趋激烈,加之旧城改造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城市多中心以及小城镇的开发成为了主流。上海提出著名的 “一城九镇”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虽然在同质化等方面受到一些诟病,但是无论是规模、速度以及新城区品质方面的成就都是令人振奋的。去年我陪一位从美国居住多年回国的朋友到松江的泰晤士小镇转了一圈,他觉得这和美国的一些新城相比,绝对不相上下。

    在上海之后,“摊大饼”城市发展格局积重难返的北京终于也提出了在中心城区外重点发展是一个新城区的战略,经过这两年的发展也有了初步的成效。像顺义新城,前几年还完全是县郊的概念,而现在已经从高档别墅住到白领公寓,吸引了大量原市中心的居住人群,房价在一、两年内也翻了一番。

有沪、京的“成功经验”在前,于是全国各地、各级政府也纷纷提出了各自新城区、新城镇的发展计划。虽然没有冲动到要超越上海、北京,但一个上百万总人口的城市,动辄也提出了三五个新城镇同步发展的口号,目标都是在58年(两届任期内)实现每个新城镇从35万人(十几个村)到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市规模。在和一些区县领导沟通的时候,往往他们会冒出一些类似“这里能不能建成曼哈顿”之类的惊人之语。

    试想一下,每个城镇增加十万人口,十个、八个城镇就要增加上百万人口,这些人会从天上掉下来吗?我们所谓的新城镇的建设,无非是要把“落后的、农村的”面貌变为“现代的、城市的”景象,而这就像是你们家要进行一番重新装修,那是要花钱的。旧城改造也好,新城建设也好,本质上是要有人为土地成本以及拆旧建新的工程费用“买单”。所以,这些“从天上掉下来”的人还不能是没有购买物业能力的“农民工”或者低收入人群,而是要能够支付更高房价的“移民”以及更高办公楼租金的企业。这就是大家不能盲目借鉴京、沪“成功经验”的地方,因为这两个地方每年都在吸收成群的高消费力 “移民”——每年大量大学生毕业转化为白领,企业总部的迁入,文、体明星荟萃,而上海更是有数以十万计的港台商人的涌入并定居。

    更何况,北京和上海在这方面并非都是“经验”。就拿上面提到的松江泰晤士小镇来说,几乎是一个完整照搬的英伦小镇,但是那天我注意到街上真正开业的只有几家婚纱摄影店,因为整个小镇就是一个完美的背景(拿我朋友的话来说“都不用花钱出国度蜜月了”),但是小镇能把国外的餐馆、商店都搬来吗?这上百家街铺如果都能开起来,里面满是城隍庙小吃、永和豆浆或者麻辣川菜,到时将是何等滑稽的一番景象。

    由于严格限制占用农用耕田,因此目前在小城镇开发方面流行、推广的模式是“宅基地换建设用地”。在某个饭局上听到一段笑话:新疆某一个农民代表团到华北某一大城市考察“宅基地换建设用地”的示范小镇。在对于一排排洋楼的农民新社区大加赞赏一番后,有人突然冒出一句:“我的驴怎么牵上去啊?”这的确是个笑话,但可以肯定是个真实的故事。但嘲讽的对象应该是那个“不懂事”的农民吗?我想,真正“不懂事”的应该是那些盲目进行小城镇开发的官员。当十几个村庄从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集中到一、两平方公里的社区居住的时候,但是他们的农民的身份却依然没变,仍然需要耕作分散在远处的农田,我们准备好了让这些农民有能力去面对新的生存和作业环境了吗?

    我们已经为以市场经济手段来进行城区以及新城镇的建设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称叫“城市运营”。但是,我们其实都在用有限的资源、经验和想象力在捕捉未来。许多许多的事并没有想清楚,但是我们却不亦乐乎地开始大规模地行动了。我们正是以这种状态,开始为中国以及全世界的未来贡献着人类空前的城市群落。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值得我们警惕和担忧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