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价股也存在泡沫


    谎言被重复百遍千遍也便成了“真理”!

    中国股市向来不乏谎言,无非都是利益两字在作怪。股市“黑嘴”、某些券商自欺欺人的价值投资分析报告等均存在此类现象。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无不是中小投资者在为其埋单。

    8月6日,应该是一个可载入中国证券市场史册的日子。中国船舶跨上200元的大关,最高见200.50元。截止昨日收盘,沪深股市有六家上市公司股价在百元之上。与此前股市百元“三剑客”亿安科技、清华紫光、用友软件不同的是,此次的百元股主要是由于集团整体上市提升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或因为有业绩与成长作支撑。而曾经的“三剑客”跨上百元,更多的是市场炒作的结果。

    高价股无疑是这一波行情的亮点。资料显示,62只高价股本周一的算术平均收盘价为71.5元,这在以前显然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却变成了现实。由此亦可以看出,当前的市场与原来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今年春节后,低价股、题材股行情异军突起。短短时间内,低价股、题材股股价出现翻番的比比皆是,市场的财富效应也导致了更多场外资金的加盟。沪深股市日开户数38万就是在那时产生的。

    但是,低价股题材股的暴涨引起了监管层的不安。因为其时与之相对应的是权重股、蓝筹股几乎没什么表现,以至于基金也被市场边缘化了。在证监会两次“买者自负”的风险警示以及央行的政策“组合拳”都失灵的情形下,印花税调整便不期而至了。

    毋庸置疑,印花税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打击市场日益严重的投机行为,挤压低价股、题材股的泡沫。事实上,此项政策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诸多低价股、题材股股价几近“腰斩”,相反,蓝筹股、高价股几乎没受什么影响,有的还趁势创出了新高。

    截至8月6日,剔除新股和停牌因素,419只股票股价超过5月29日的收盘价,只占到正常交易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9.61%。沪深市场A股平均股价为14.56元,超过2001年6月13日的14.16元,创出历史新高。显而易见,平均股价的大幅提升,蓝筹股、高价股功不可没。

    早在去年,市场上就流行“合理泡沫”的说法。当前,高价股股价高高在上,关于高价股“合理泡沫”的说辞又在市场上流传。尽管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没有丝毫的改观,但那些高高在上的高价股多少还是让一般的中小投资者存有“恐高症”,也“消费”不起。在基金主宰的机构时代,高价股更多的是机构投资者之间的游戏。

    但这并不说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所钟情的,就不存在着泡沫。恰恰相反,高价股中同样存在着泡沫。问题则在于,机构投资者都是打着价值投资的“遮羞布”,高价股的泡沫被湮没在价值投资的幌子下而已,而低价股的高估则被当作实实在在的泡沫。

    实际上,高价股泡沫的存在更具有欺骗性,因为其身披价值投资的外衣与成长性。纵观市场上的高价股,到底还有多少剩余价值可“榨取”?如果投资者不幸搭上高价股的“末班车”,则很有可能被牢牢地套在“半空”,上下不得。

    任何行业都有其一定的周期性,正如潮起潮落是自然规律一样。高价股现在的高成长与业绩,并不预示着未来。当年的四川长虹该是何等的风光,如今不也沦落为三线垃圾股了吗?当年深市的超级绩优股苏物贸,在深市主板上已找不到它的名称;而曾经的大黑马新大洲,亦找不到它的踪影了。市场就是这样,优胜劣汰,如此而已。

    因此,对于高价股泡沫,投资者同样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像中信证券、成都建投等,均是借助牛市的东风而“雄起”的,一旦遭遇大熊市,在券商靠“天”吃饭还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的背景下,其业绩将无法支撑现在的股价,那么,等待它的就只有下跌一条路了。

   笔者以为,高价股泡沫亦需要挤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