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吴晓莲写的《我和爸爸吴敬琏——一个家族鲜为人知的故事》。许是因为与作者年龄相仿的缘故,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和领悟,远远超过了《我们仨》。
书中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是一位年轻的读者,家里有自己极为亲近的老人,当他(她)谈到自己的时候,你一定要给他(她)你的时间、你的耐心和你的理解;如果您是一位中老年读者,家里有一个您深深疼爱的孩子,请您一定和他(她)交流,在您从他(她)的身边永远离开之前,给他(她)留下一些您的故事,让他(她)多少知道您是谁。
我想起我的外婆,一个不识字、却会唱整本整本的京剧的小脚老太太,她住在我们家里的时候,有一个多年不变的习惯:每天早晨,她会端着个小凳子,迎着初生的太阳,坐到院子的门口,手拿一把篦子,一下一下篦她苍白如银的短发;傍晚,她会在同一个小凳子上,吧嗒吧嗒吸自己亲手卷的纸烟。这些时候,她是沉默的,也是安详的。
现在想起来,我是多么后悔,没有凑过去,要求她讲自己的故事给我听——一个南京的伶人,如何跟着一位国民党军官安家湖南,又在丈夫落难之后,远随女儿到了寒冷的北大荒。想来,她随口哼唱的咿咿呀呀的京剧里,蕴含了多少时空的沧桑啊。
刚刚过去的七夕,是外婆的生日,所以她的小名叫巧儿。她也的确巧,烧得一手好菜,家里总是收拾得一尘不染。我们家,不论在边疆的生活有多么清苦,不论遭受大时代的多少冲击,永远井然有序,永远安之如饴,显而易见,那都要归于外婆的熏陶。
如果她活到今天,应该有102岁了。她生于1905年,在她生活的20世纪,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外婆一辈子颠沛流离。在又一个世纪之初,我的女儿出生,我给她讲外婆的故事,她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外婆是小脚呢?
没有历史,我们都会漂浮。哪怕是私密的家庭史。如吴晓莲所说,不了解自己的长辈,几乎等于不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