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特区思维”


建国50多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总是以牺牲部分公民的利益为发展前提的,毛泽东为了建设重工业,长期牺牲了中国农民的利益;邓小平为了建设东南沿海,将所有的中央资源放到特区,中国的中西部再次被迫牺牲。

 

        北岸新区可休也

 

北岸新区可能会以更多地方的不发展或者是被掠夺为代价。

411,重庆各大媒体都用比较大的篇幅报道了重庆大学副校长陈德敏的一个提议:将江北、渝北、北部新区、长寿、涪陵(李渡工业园区)的2500平方公里土地设立北岸新区,使之成为一小时经济圈极核

陈德敏认为,目前在江北、渝北、长寿、涪陵(李渡工业园区)和现在的北部新区,已集聚了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产业。该地区有着便利交通条件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将该地区的2500平方公里的地区,视为上海浦东新区一样来打造,从而形成极核。陈德敏认为,北岸新区包括天然气化工园区、电子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以及寸滩港口开发区,将其作为未来50年重庆开发开放的重要区域,打造成重庆的浦东。

“ 北岸新区”一时成了重庆上下都非常关注的事情。这是一个重庆未来经济发展思路的信号,重庆市政府有可能再集中所有发行政和经济资源,发展这个所谓的“北岸新区”。

教授将设立北岸新区的好处都一一说清,笔者这里不想赘述。笔者这里想说的是这种特区思维可能带来的后果。显然,如果集全市之力来打造北岸新区,一方面重庆目前的财政收入也是一个大数字,另一方面重庆市政府可以借打造“北岸新区”为名,向中央争取更多的优惠和财力支持。毫不讳言,几年之后重庆又会多一个政绩工程。

但是,这可能会让非核心区的重庆市民付出更大的代价。是否为了建立一个经济发展的政绩工程,就必须要以牺牲其他地区的发展机会为前提呢?

笔者认为,不能忽视目前重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应该给所有的区县一个平等发展的机会,也应该给他们同样的行政和财政支持。或许,重庆经济落后的彭水、酉阳、城口、巫溪等区县更需要市财政的大力支持。

 

叫停“特区思维”

 

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发展总是建立在大多数人的牺牲基础上?

建国50多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总是以牺牲部分公民的利益为发展前提的,毛泽东为了建设重工业,长期牺牲了中国农民的利益;邓小平为了建设东南沿海,将所有的中央资源放到特区,中国的中西部再次被迫牺牲。

两任领导人所做出的牺牲决策,都是建立在不得不牺牲的基础上。因为,当时国家一穷二白,如果不牺牲,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

中国要建立重工业体系,于是全国所有的农民都不得不把自己大量的劳动成果贡献出来;深圳建立了特区,于是全国的人才“孔雀东南飞”,国家的财政也是大量投到深圳这一弹丸之地;重庆成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于是中央每年为其投入2000个亿以上。

目前重庆的经济发展环境已经和以前大有差异:从宏观来看,国家经济实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建立了国民经济体系;从微观来看,重庆的经济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突出。渝中区,寸土寸金,经济高度发展,主城九区,经济发展也大幅提速,但是彭水、酉阳、城口等地,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交通不发展,经济不发达,甚至连为官者都不愿到这些落后地区去就任。这样以来,这些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长期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其居民也没有任何的盼头。

叫停“特区思维”,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官方不要劫贫济富的傻事。目前,重庆的确有机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并不是把重庆主城区经济发展好了,重庆就好了,也不是将“一小时经济圈”发展了,重庆就发展了。对于为官者而言,重庆有八万多平方公里,手背手心都是肉。

事实上,笔者并不是不知道,发展经济要有重点和步骤,问题的关键是,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发展的矛盾呢,还是平衡的矛盾?

如果发展是主要矛盾,决策者可以沿着“特区”思路继续前进;如果贫富不均,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主要矛盾,决策者就主要应该考虑如何平衡的问题。而目前,由于中国经济已经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轨道,所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应该更多的考虑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城乡差别,区域差别都应该有切实的解决方案,而不是长期沿用一种思维,总以牺牲某一部分人的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

由于中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政府掌握着所有的资源,制订所有的资源配置游戏规则,因此无论的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要让一个地方发展起来是很容易的,他们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天然优势。但是如果长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最后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完全可以将已经发展的经济搞得满目疮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