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我国经济逐步在走入过热的状态.起先主要表现在以房地产投资增长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以及股票市场日趋火热,然后到最近波及到一般商品,从而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苗头.当然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台了一些宏观调控政策,但从现今的发展现状来看,收效不大,甚至可以说陷入了越调越高的泥潭,在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反思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了.看一看我们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时机适不适宜,力度够不够,执行得怎样?
首先在时机上,我认为每一次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都较晚些.大多是在经济问题累积到很严重的时候,国家才不情愿的出台宏观调控政策,明显这是很被动的.事实上当经济出现过热或过冷的苗头时,我们就应该出台宏调措施,以熨平经济的波动,但我们那时在干什么?起先却是国家的表态即认为房市和股市是健康的,希望人们对其有信心,然后就是长时间的争论,使得不能较早的形成统一的共识,贻误了宏观调控的良机.而由于政策时滞的影响,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不能立即产生效果,必须几个月后才能发挥,所以当时人们对未来产生更高的期待,产生更高的预期,致使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说我认为宏调措施还应该出台的更早些,但一定要把握住发展的趋势.
其次在力度上我认为明显不够.现在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多集中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很少动用(不过最近发行了一些特别国债),致使宏观调控过度的依赖货币政策,而最佳的选择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使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时,不是提高存款准备金,就是加息,很少有其它的花样,这使得人们习以为常,根本起不到威慑的作用,同时每一次提高存款金率多为百分之0.5,而每一次加息多是百分之0.27,要知道我们的股市和房市的收益率都高达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几百,而且这种收益在短期就能完成.在这一背景下,你加息那些,能抑制住过热的经济吗?只能让人们产生更高的预期,只能让更多的人涌向房市和股市.我认为国家的最大败笔在于当房价和股价一直在涨时,没有采取严厉措施,把其压下来,从而阻止住更多的信用水平很低的人进来.
再次在执行上我认为做得也不好.受利益的驱动,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依然强烈,同时由于现在房市和股市都很火热,也就是说现在从事这方面的投资一般是不会亏损的,所以不会出现支付的困难,致使商业银行大量放贷,而且今年所做的大多是风险较高的衍生性业务,而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尚没有建立,信用还很混乱,一旦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偿还贷款势必发生困难.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房市和股市有任一个市场崩溃,将会波及到另一个市场,从而形成联动,给经济以致命一击.我想这种打击远比美国的次级债要更加严重的多.在这方面你从炒股的人数及年龄,职业构成以及各地的房价和其中按揭的比例就可见一斑.事实上以前中国上市企业是需要资金,但需要大学生和财富少的人用银行贷款炒股吗?在此我并不是说大学生及财富少的人不能炒股,他们同样有追求财富的权利,但一定要量力而行,一定要考虑风险,但恰恰我们在这方面很薄弱.
我认为经济之所以出现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国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家加快经济增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同样要考虑到其中的风险.而之所以宏调没有取得预期效果主要是政府即将出台的政策多被民众预期到了.在经济学中预期到政策会被提前消化,等出台时就起不到效果,反而给人们一个不好的印象,使人们产生更高的预期,所以我认为以后国家出台政策时应出其不意,反其道而行之,出台大部分与市场预期不同的政策,让人们对政府的政策捉摸不透,难以把握.如十七大快要召开了,许多人认为政府出于政治的考量,在这一段时间里,国家不会出台宏观调控措施了,此时国家更应逆背预期而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如提高证券印花税至百分之五,以打压结构性的股市过热,而不是加息对整个经济都有影响.事实上我认为此轮经济过热主要先由房市开始,然后转移到股市,再到今天的联动,从而带来全面的过热,所以应主要针对性房市和股市出台政策,而不应该打压整个经济.另外今天通货膨胀的形成完全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失衡的结果.试想能从房市或股市中那么快的获得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几百的收益率,谁还愿意从事周期较长的养殖业和种植业,从而致使一般商品供应短缺,形成全面的通货膨胀,所以我认为关键要解决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收益率差距明显的问题,以实现两者的平衡,这样才有利于治理通货膨胀,也更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