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实人不妨“看人下菜”


  中组部两篇关于“不让老实人吃亏”的文章得到了广大网民的热捧,使“当老实人”成为了时下一个热门话题。人们纷纷为“老实人”鸣不平,斥责投机钻营分子。

  尽管时下“老实人”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不吃香了,但我还是以为,“老实人”最终还是不吃亏的。不是么?都说无商不奸,可是为商者太奸了,顾客就不信任他,“上帝”就要对心不诚者冷眼相看。就说官场吧,事实上,很多真正精明有眼光的领导对作风浮华、为人奸猾者就很看不上眼,或者戒备多多的,老实人得重用者还是多有所见的。

  不过,在此基础上,我又以为,为人老实,但不应该糊涂,当老实人得因人而异,得“看人下菜”。原因很简单,在生活中,对于老实人,很多人是“不服水土”的。也难怪,欺善怕恶是国人的一种劣根性,要想一下子去除不是很容易的。阿Q就怕吃赵太爷的嘴巴,就怕“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至于王胡,虽说“又癞又胡”,可在与阿Q对骂时居然“站起来,披上了衣服”,在Q哥眼里显出了要逃的迹相,于是阿Q“抢上去就是一拳”。好就好在王胡不是“君子”,一把将他扭到墙上去碰头,使阿Q一下子乖巧下来。有什么办法呢?阿Q就这么个人,用一句土话来说,生来就是一副“驼相”,服得别人对他动恶;小尼姑低眉顺眼的,阿Q则不仅向她吐唾沫,还要伸手摩她“新剃的头皮”。

  正因为这样,聪明的老实人往往都具有不老实的一面。以诸葛孔明为例,从本质上说,他是老实人,对蜀国大业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格所决定了的。但是另一方面,对凶暴、贪婪、狡诈的敌手,却能巧运心机,表现出绝顶的聪明与机巧,或诱敌于绝境,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或“围魏救赵”,扭战局于危急之境;或虚虚实实,巧唱空城计,凭老弱伤残吓退虎狼强敌于千里外。外交上,他不卑不亢,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抗曹;而对多面性的盟友,则是既联盟又斗争,甚至使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此等等,斗争之艺术境界真可谓是炉火纯青。就是在刘备内部,如果不是他那卓越的驾驭手段的,能令关羽、张飞这一大批英雄豪杰心悦诚服?

  可见,做老实人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得“看人下菜”,而不可“对牛弹琴”。像那小尼姑,人家一心向佛,诚意向善,你阿Q“以小人之心”度人不打紧,还妄以毫无根据的“和尚动得”为由,对人家不仅动口,而且动之以脏手,这分明就是对人家老实善良品性的扼杀;像小D,单薄弱瘦,安分守己,你阿Q怎么偏就忍心跟人家作“龙虎斗”?像那王胡,虽然看上去总显“又胡又癞”,却也并未招谁惹谁,你阿Q又何必看人不顺眼,一心要将人踩在脚底下才心满意足呢?至于赵太爷,倘若因了他的身份高贵,便对他嘴里的仁义道德、宗族观念、本家思想深信不疑,乐颠颠地去充当什么“赵家人”,妄图沾彩带光,那送上去挨嘴巴,纯粹就是活该!“假洋鬼子”虽说手执“文明棍”,洋气十足,但如果听到几句“OK”,看到点稀奇便奉为楷模经典,结果吃亏上当,甚至“拍拍”挨几下“哭丧棒”也可能在所难免。最后得认真说一下阿Q。他大概整个家当怕就剩下“精神胜利法”了吧,可他偏偏就瞧不起与自己命运相同的“下等人”,也瞧不起善良弱小的老实人,实在就是一个不争气得很的可怜人。但可怜归可怜,在他面前我看还是以不老实为好,否则,不仅如小尼姑一样让自己吃亏,而且还会大大地助长他身上那欺善怕恶的劣根性。

  老实善良是人的优良品质,在如今这老实人不多甚至怕当老实人的年代,就尤显得难能可贵。所以,老实人应该自重自爱,看得起老实人,以老实为荣。所谓“看人下菜”当老实人,简而言之,就是在老实人面前做老实人,在不老实人面前做不老实人,这样才能让老实人与不老实人尝到应尝到的做人味道,这不仅显出社会的公平,不仅是保护老实人自身的需要,也是教育改变不老实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