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为何容不下“少林堂”?


  “少林寺”为何容不下“少林堂”?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接受记者采访称:传统的关门修行的寺庙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现在是高科技社会,是信息时代,佛学文化也应该与世界接轨。从少林寺注册成为商标到推广商品,有着1500年悠久历史的少林寺被商业气氛所包围。据有关报道:因少林武僧融合了佛教理念在内的少林功夫而闻名于世,当地政府和少林寺武僧希望利用"少林"这一品牌及其所蕴含的武术精神创造价值。登封市经济中的1/3依靠少林寺和少林功夫带动的旅游业来创造。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共有413万人次到河南省旅游,比2005年增长了29%。

少林寺家大业大
  佛家讲慈悲、宽容和大度,如今少林寺家大业大,但雄雄于世的少林寺及其赫赫有名的大法师释永信,却容不下民间一个小小的少林堂及其悬壶济世的刘光瑞。这是为什麽呢?有网友撰文指出:

  “天下熙熙都为利来,天下攘攘都为利往。”商人做生意,就是为了盈利。为了赚更多的钱,就不能玩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游戏。

  释永信既然批着袈裟闯进了商场,而且已经走出了国门,叫响了世界,那么不管他如何申辩自己不是CEO、董事长和推盘手,也不是为了赚钱,但事实上他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和尚商人”了,而且早已盆满钵满,财大气粗。

  为了进一步将“少林文化产业”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独家品牌,他就不能不来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刘光瑞就成了释永信想吃掉的一条小鱼。“弱肉强食”,这样就活该刘医生倒霉了,但这只是强盗的逻辑。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一个成功商人的背后,总是隐藏着无数个失败商人的“尸枕狼藉”,乃至还包含着许多普通百姓付出的生命代价。一个商场大亨的出现与成功,既是伟业,也是犯罪。如果说“商人不赚钱就是犯罪”的话,那么同时也是更大的罪过。何况释永信还是一个“慈悲为怀,普渡众生和利益人群”的僧人。他的主业本来是佛教活动,他也宣称发心要复兴少林寺禅宗祖庭,但他又否定少林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定位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将此“文化产业链”推向市场,将寺庙和他自己彻底地商业化、全球化和世俗化。少林寺一旦沾上太多的商业气,会不会变味呢?从上世纪末开始,少林寺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向国际推广少林文化。这样,他的形象就“花”了。

  庄华毅先生撰文指出:身陷利益泥潭的少林寺还是精神净土吗?少林僧人这样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的群体,人们当然会有不同的期盼。应该说,少林寺历代僧人的高风亮节,无愧于这样的期待,无愧于喧嚣尘世中精神净土的地位。僧人是公民,但不是商人,少林僧人和职业商人更是完全不同的,当这一代的少林僧人以商人的身份出现,要利用这包含着精神家园意义的“名牌”,经营出白花花的银子时,热爱少林寺的人们,怎么能不为之担心、诧异、伤心?怎能不问一句,像公司一样的少林寺,大卖牌子之后,还是原来的少林寺吗?

  蔡律  2008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