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沽地名话沧桑(下)


津沽地名话沧桑(下)

谭汝为

 (接上篇)


人名地名相映红


背景——由人的姓名构成的天津地名很为多见,名人效应或者普通人的名字作为一个街道里巷的代名词,不仅简洁易懂,而且成了一个历史的印记,向人们讲述了一个个人性的故事。

真正显示天津特色的是聂公桥”“严翰林胡同”“邵公庄”“李纯祠堂”“渤海大楼”“起士林等地名。南开区八里台聂公桥是 直隶提督聂士成1900年抗击入侵的八国联军而殉职之处。红桥区文昌宫大街附近的严翰林胡同1924年建成,因曾任清末翰林院编修、南开大学的创办 者、著名教育家严修住宅在此而得名。红桥区邵公庄邵公,传说是清初一位邵姓太监受到皇帝的赏赐,在此跑马圈地,故名邵公庄。南开区白堤路 李纯祠堂则是两江总督李纯于1913年,在北京购得明朝大宦官刘瑾旧宅,拆运抵达天津,于1923年建成家祠,俗称李纯祠堂。和平路渤海大楼1933年由德国洋行买办高星桥投资兴建,建成后由其子高渤海经营管理,所以叫渤海大楼。小白楼著名西餐厅起士林1911年建,由德国人 起士林开办,故名。

普通人的姓名作为街巷的符号也不少见,如西门里的周永顺胡同,周是卖吊炉烧饼的;张志尧胡同,张是教书的穷秀才。还有像粉汤刘胡同茶房刘胡同等,都是由于民间的爱戴而得名。


独特津门老四开

 

背景——天津有一种“方位词”加“开”字的地名,如“南开”“北开”等,这在国内城镇地名中极为少见。

南开这个地名,最初是指旧城西门外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 南一带地区。明朝时,这一带一片水泊,芦苇丛生,明代八景之一的南原樵影就指此地。清康熙年间,开垦洼地为稻田。清代1901年城垣拆除后,居民逐渐 南移,此地才渐渐开辟为城区,老百姓仍习惯称 之为南开1903年,比利时商人在西门外广仁堂南部营建了电车公司,1907年天津第一私立中学迁到电车公司之南,改名为南开学堂,这是南开走 向繁华的标志。

北开最初是指天津城北门以北的开阔地带,今指红桥区东部河北大街与北营门东马路交汇处东南一带,东临北运河。清朝光绪年间,周盛传因镇压捻军有功,受赐在此建造祠堂,此后逐渐成为卖艺场地和旧货市场,黑白铁作坊也集中于此。

老西开原指于天主教堂(今滨江道国际商场附近)以西一带的开阔地,后泛指南京路与营口道交汇口以西一带。

西广开地区在清朝时是城南的旷野墓地,当时人们习称此地为白骨塔1901年随着城里居民南迁,南开形成,此地成为南开再向西扩展的开拓地,这一带渐渐繁荣,所以叫西广开。现在的西广开泛指南大道以南,长江道以北,南开区以西,墙子河以东的地域。

东开,是天津的老地名,位于河北区东南部,指现在王串场一带的广大地区。清同治九年(1870)在天津县志里就明确标有东开之名,因清末乃至解放之前,东开地处僻野,人迹罕至,所以渐渐隐没无闻了。


慢慢消失的地名


背景——许多街巷地名,已慢慢失去历史理据,还有些地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很多街巷地名,已经跟当初命名时的依据不挨边儿,例如针市街早已不卖针,当铺胡同找不到当 铺,驴市口也找不到卖驴的了,但旧名称一直这么叫着,想随便改个名,可能行不通,因为这些名字,本身就是地域文化和历史民俗的形象反映。但是随着历史的发 展,天津地图年年在变,一些地名开始消失,例如河北区东菜园居民区,平房改造后变成了泰康花园,河东区郭庄子大街和李家台大街拓宽改造后,起名为新兆路,和平区南市和劝业场、河东区唐家口、河北区鸿顺里、红桥区芥园道等地区一批老平房、小胡同已从地图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