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海信购并科龙后的难题与走向


《华夏时报》:海信购并科龙后的难题与走向 

 记者:华夏时报王慧

一、采访问题

 

1.海信收购科龙以后,负面新闻一直不断,甚至传出“卖地还债”等事件,周厚健本人也多次流露出后悔之意,您认为,整合的难度究竟在哪里?

庞亚辉:整合的难度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企业文化方面的整合,而两种文化的差异性高之大,强行扭合有一定的难度。其次,人力资源掌控的问题,用原科龙的班底未必放心,而用海信的人员,存在青岛被抽空和新人能否在科龙得到认可的问题。第三,科龙冰箱与海信主业空调和彩电业也同样存在着差异性的问题,这种嫁接同样需要时间和磨合;第四,则是资金链的问题,毕竟科龙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战线处于收缩状态,而对外负债也比较大,这些都需要科龙和母体公司海信承担。

 

2.在整合的过程中,海信的国企文化与科龙的“市场文化”曾发生激烈冲突,人员大规模流失,您认为,在企业文化的整合上,海信入主科龙算不算是成功?

庞亚辉:至少现在还不能够算做成功。就一般比较大的并购而言,没有数年的融合很难说就成功了,而不能单单从短期的业绩上去评估,毕竟在中国人为操控的痕迹相对也比较明显一些。

就海信和科龙的案例,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文化问题。首先,海信代表的是硬朗的鲁文化,而且相对比较自闭些,而科龙则以广东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各类文化,比较复杂而相对开放,南北方文化差异非常之大。其次,海信是一家国有企业,一直以来以稳健著称,一直处在周厚健主政之下,没有经历过大的变化和波折,那么人员按部就班、逐步推进的因素会多一些,而科龙先后经历过潘宁时代、王国端时代、屈云波时代、徐铁锋时代和顾雏军时代,每一次主政者上台,都会对科龙带来巨大的变革,比如人员的更迭、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产品阵列的变化等等,可以说变化或者变革成为了科龙的副主流文化,已经成为常态,与海信的文化形成巨大的反差。那么这对海信的入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即海信如何“以不变应万变”?这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海信进驻科龙之后,产生人员流失现象的原因。

3.很多品牌被竞争对手收购以后,慢慢被雪藏和弃用,海信控股下的“科龙”“容声”会不会面临同样的命运?

庞亚辉:这个不能够妄下论断。关键问题还是看三个方面,一个是海信的整体战略走向问题,是试图九九归一,最终发展海信品牌,还是诸多品牌齐头推进,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其次,看企业贡献度,新近来的品牌能否给海信带来持续性的利益,并对整体战略发展有较大贡献,我想这也是周厚健最为在意的。如果一直输血,但迟迟不能够获得无论市场占有还是利润贡献度的回报,留存的意义就不会很大。

5.此次注资,海信得以控股科龙,您是否看好科龙的前景?

庞亚辉:屁股决定脑袋。这还是要看海信的主要意图是什么?海信是想做财务业绩,让报表好看,还是依据整体发展战略做出的应势之举至关重要。应该说,科龙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变革和调整,再加之品牌的数次定位游移,无论品牌知名度还是美誉度都大不如前,科龙的未来走向只能再做观察。

 

二、关于我们

 

《华夏时报》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由著名财经评论 家水皮 先生担任总编辑。

 

《华夏时报》20077月初改版为财经类周报。全国发行20万份,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武汉、成都、重庆、西安、长沙、沈阳、大连、郑州、杭州等重点城市面世。

 

《华夏时报》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办报理念,坚持“有用才是硬道理”的价值观,体现“新主流财经媒体”的市场价值,以成为投资者、管理者、经营者所倚重的资讯来源和思想来源为目标,以“报道事件、梳理数据、描绘趋势、揭示规律、生产思想、评论世界”为报道风格,输出有指导价值的、独到的投资理念、专业评论、深度分析,全力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华夏时报》以主报和辅报两种形式出版。主报为对开36版,分宏观经济、资本投资、商业评论、产业经济和文化生活五大板块,每逢周一出版。辅报随主报出版发行,涵盖理财、汽车、地产、慈善、影院等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