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问题是困扰国内外大中城市的一个普遍问题。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外来人口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外来人口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各个城市离不开外来人口;另一方面,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又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深圳为例,深圳的流动人口占人口总量的80%以上,户籍与暂住人口比例为1:5.5,户籍暂住人口结构“严重倒挂”。在我国国内各大城市中,深圳市暂住人口规模最大、密度最高、流动最频繁,并且引发了劳资纠纷、子女上学、就医、就业、社保等一系列社会矛盾。
一个普遍的看法是,人口总量的大幅增长,给城市承载力构成严峻挑战。与此同时,资源“瓶颈”问题凸显,已开始影响城市的持续发展。
目前,深圳暂住人口60%以上从业于建筑装修、三来一补、商贸餐饮等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特区外低端产业和低素质外来人口大量聚集,增加了城市综合管理的难度。
深圳之痛,是国内城市的普遍之痛。
为应对这一问题,各个城市纷纷提出了控制外来人口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共同之处是把重心放在了户籍准入上,抬高户籍进入门槛,向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倾斜。但这些措施一是比较被动,不给户籍一样可以进城,城市外来人口压力问题根本上没有解决。二是比较容易引来类似于户口歧视,社会不公等方面的争议。
外来人口怎样控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外地人口结构问题,根本上是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问题。
一定的产业就需要一定的从业人员。比如说学历、专业、年龄、甚至性别。越是高层次的产业,越是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没法期望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的区域,外来从业人员会是高学历群体。
因此,只有调整了产业结构,把技术密集型企业、现代服务业等比重提高,大幅降低低技术、低产出的企业数量,才能从根本上调整外来人口的结构。也就是说,要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来完成外来人口的结构调整与整体素质的提升。靠单一的户籍政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外来人口结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