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会新闻中心聆听民主开放脚步声


       备受关注的全国两会召开,最忙的除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那就该是参加采访的各路记者了。而如何为记者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既是保证会议正常报道的需要,也是彰显大会民主开放主题的需要。为此,大会新闻中心,想出了一系列方便记者、服务记者的方式方法,近乎到了保姆式的人性化程度,着实让包括记者在内的每一位人士感动。我们从大会新闻中心的每一个细节性、人性化的服务中,真切地聆听到了民主政治前进的脚步声。 

        已在北京工作10年的俄通社-塔斯社北京分社社长安德烈·基里洛夫说,过去报道两会时,有的代表“不太好联系”,今年希望能实现采访计划。3月2日中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开通了“记者采访代表登陆系统”。有了这个系统,基里洛夫的心愿便能实现了。希望个别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记者,只要登陆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网页”,点击“联系采访”栏目后登陆“记者采访代表登陆系统”,填写本人的两会记者证号进入。新闻中心收到采访要求后将及时与代表联系,并及时将联系结果通知记者。 

        为了给记者提供更多人性化的服务,两会新闻中心能考虑到的基本都考虑到了。比如,为了方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上网,大会专门在驻地设置了信息查询室。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可以利用每天中午和晚上的时间来这里查询资料、了解民意,这里成了政协会议、人大代表驻地里的“小网吧”。除了计算机和打印机等设备,信息查询室里还提供了《调研世界》、《中国经济景气月报》等参考资料,此外还有小刀、胶条、装订机、铅笔和橡皮等日常用品,方便委员取用。再比如,“摆渡车”、手机短信通知、免费茶点、免费向媒体提供公共广播电视信号和图片服务……两会新闻中心今年在为记者服务方面作了很多细节性的安排,大大节省了媒体采访的时间和费用,受到了媒体记者的一致好评。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众多记者云集、众多国家关注、众多国人期盼的关键时期,在服务方面哪怕一个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造成不太好的“负面影响”。为了确保会议的宣传报道圆满成功,大会新闻中心做着精心的准备,前方记者做着深度的报道,大家都在“前所未有”的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忙碌着、感受着、期待着。大会的一些细节和人性化的安排,本身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民主意识的体现,是今年两会的新气象。通过各种形式来增加会议的透明度、开放度、参与度,本身就是扩大民主和推进民主的内容,是体现民主权利的前提,是十七大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次温馨、周到的服务,体现的是大会组织者对包括记者在内的社会公众的尊重,更彰显了我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是中央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时代呼唤和民心所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全国“两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次大事,也是一次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过程。每年的“两会”基本都有新的“亮点”,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切实保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全国“两会”的程序性很强,但是绝不因为程序性强,就要将之神秘化,而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两会”的流程,参与“两会”的工作,领会“两会”的精神,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完善政治体制。 

        全国“两会”既是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集中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政议政的具体行为,更是我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现中国民主政治进步和魅力的绝佳时期。为了营造更加民主、更加开放的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两会新闻中心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尤其是充分发挥网络快捷、便捷的优势,一方面利用网络广泛征集议案提案,一方面通过网络广泛宣传大会盛况。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全球媒体的关注,有了全国人民的参与,有了代表委员的努力,中国的民主政治必将迈向更高的层次和崭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