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线路,一种沧桑故道的形态


 
   
      文化线路,一种沧桑故道的形态
 
(刊发于08年3月广州日报)
 
运河沿线33座城市政府官员、专业人士和文化遗产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近日相聚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牵头城市扬州,共商申遗大计,缔结申遗联盟。

   

虽然运河的价值并不是必然通过“申遗”才得以昭现,但是“申遗”却是一个机会,是对古老大运河的一次“再发现”,是研究、保护、复兴这座古老运河的机会。大运河的历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灌溉之源、舟楫之利、浣衣淘米以至爱情的原生地,千百年来,古老的大运河这一超长的遗产廊道和文化线路上蕴藏着中国历史繁荣的神奇信息,埋藏着中国和世界文明沟通的奇妙代码,它融合了一个国家,在它长达4000余里的流程上,一路播洒文明的种子,造就了无数的码头、集镇和城市。大运河还是南北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纽带,与众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思想、重要文学艺术作品、民俗传统有着直接而具体的关联。在这条文化线路上,既包括城镇、村庄、建筑、民宅、园林、闸门、码头、驿站、桥梁等,同时也包括山脉、陆地、河流、植被等自然元素。运河沿岸的古墩、古庙、古塔、古桥、老街、老店、老厂、老窑以及街市的繁华景象、市民的生活习俗,犹如《清明上河图》的长幅画卷展示在中国农耕文明的历史深处。

   

在大运河这个线形的城市带上,长安、洛阳(隋唐)、开封(北宋)、杭州(南宋)、北京(元明清)一度成为国家政治枢纽。有了大运河的南北通航,就有了商路、邮路、文化艺术的交往,所以大运河可以被定义为中国文化的交融之路和统一之路。这正是“代表了人们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的“文化线路”的内涵所在。

  

“文化线路”时下成为一个很热的文化遗产学概念。大运河、丝稠之路最先进入公众视野,新近又浮现出“唐诗之路”、“茶马古道”两条新线路。

 

作为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贸易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中的“沙漠之路”将于2010年以“文化线路”的形式申报世界遗产,并确立了包括陕西张骞墓,宁夏固原城,甘肃麦积山石窟、锁阳城遗址及墓群等48项遗产在内的国内申报遗产选点推荐名单,48项遗产囊括了中国西部腹地大部分重要文化遗产。

 

“唐诗之路”指的是浙江省东部地区,从钱塘江口,沿鉴湖、剡溪到天姥山、天台山,从新昌、嵊州到上虞、余姚的一条文化线路,唐诗之路很奇特,400多个唐朝人在这里留下700多首唐诗,唐代几乎所有负盛名的诗人曾在此吟游。一条文人的山水走廊生动地阐释了文人和山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曾经对中国山水诗、书画艺术乃至宗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一条是中国西南边陲神秘的茶马古道,欲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地处云贵高原和云岭横断山脉交接地。唐代以来经此就有“三进三出”的茶文化传播通道。至今在县城以东20公里的隆庆关,还有一段保存完好的青石古道,古道上遗留的一个深达近20厘米的马蹄窝仍清晰可辨,见证着巍山在历史上马帮交通的繁荣。 

 

作为文化线路,无论是河流,还是道路,它们串起的是人类悠久的民间见证和哲学启示。沧桑故道间,权倾一世、富甲一方,都只是短暂的烟与灰,永恒的是爱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