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怡荡卦台山
丁胜
今年的清明和往常不同——放假三天。从此法定假日里有了这个新成员,这样使得所有人有了专门的时间去扫墓祭奠、缅怀先祖。清明放假,不是今天才开始的,早在唐代,清明就已经有放假先例。宋代是生活日趋都市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图景。踏青在宋代几乎成为清明最重要的习俗,当然,踏青的目的不但是为了健康身心,更重要的是祭祖,是感恩。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根基。
在天水,清明节那天是要到先祖的坟上培土烧纸的。所谓培土,就是把坟上不平的地方用新土填好,民俗上说是给故去的人修补房子,让他们住得舒服一些;烧纸则是给亲人送上在冥国用的钱,据说冥国的官员是很贪钱的,亲人要过得幸福就得给他们贿赂,这样就可以生活无忧了。也因为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户外活动开始增多,踏青也就成为清明的一大习俗。今年的清明因为放假,踏青则更流行。如果祭祀和踏青能两者兼顾,那就身心两健康了。时值清明,很多人则更喜欢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久没有外出春游的我,心里早就计划着清明节的活动,加之有事未能回家扫墓,更加催生了我外出的行动。清明早上,机会来了,与我亦师亦友的雪潇君打电话叫我去卦台山踏青,想法不谋而合,早就准备好的我,携女友赶到聚集地,雪潇夫妇早就在那里等着,我还以为只有我们四人,没想到一会就来了好几个人:我的师长
卦台山——伏羲开天画卦之胜地,早在金元两代就是祭祀人文始祖的胜地,明清两代,官方祭祀之所转移到城内的伏羲庙,但是民间的祭祀在卦台山从未间断过,香火一直很旺盛。我们为了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踏青,远在渭南的高速路口就下了车,打算一直步行到卦台山顶朝圣祭拜人文始祖。一路上,
女友的包里装了一只小狗,那是我们前几天买的,在车上大家都没有发现它,直到快到山脚下了,她才从包里将它取出来,跟着我们后面跑。
在卦台堡外,大家都在购买上香用的祭品,我拿着相机四处看,从镜头里看到了卦台堡上“画卦于台”四个大字,这是我第一次到卦台山,看到这四个字,我明白了此山为何命名卦台山了。卦台山形状很特别,就像深入渭河饮水的龙头,渭河呈“S”形把三阳川分成两半,俨然就是一个天然的八卦,妙不可言。听山上的人说,这里的祭祀很严格、很讲究,共有六个祭台要一一祭拜。
伏羲庙外,有一座娱神用的大戏台,每年只有在正月伏羲的诞辰才唱戏庆贺,平时赋闲不用。然而今天却成了我们娱神、娱人、自娱的舞台。我们还没有走到戏台前,
生活就是这样,你是演员,在人生的戏台上上演着人生百态,可你又是观众,有时因为看了戏剧,放声大笑,也有时麻木不仁地看着自己,看着自己或别人慢慢死去。祭祖是为了缅怀亲人,踏青是为了健康身心,更多的是思考人生:究竟你是干什么的,你应该干什么?不知道他们几位教授是怎么想的,以我的学力,我只能想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