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跟踪采访汪海及双星十年,潜心创作一年有余,这期间您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有没有想到过退缩?
赵晏彪:最大的问题不是说汪海这个人好不好写,也不是什么经费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双星的意见是写汪海的传记文学,而出版社的意见是写一本励志、经管类的书。
双星的意见是汪海总裁的三十多年的历程正好是改革三十周年的亲历者,写个人传记是非常好的。应该记录双星成长历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艰辛,那种波澜壮阔的意境和个人魅力。
出版社的意见是写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双星的一个历程,从汪海执掌双星出发写一本励志、经管类的书,从宏观到微观。作为个人传记可能就影响图书的发行和社会的关注程度。
这样我就夹在中间了,但作为一个记者、一个作家我应该找出一个既能满足出版社也能满足双星的要求的模式。文学类的书华丽而无内容,好读而没有市场;经管类的书有内容有市场但却不好读。而我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用文学的语言来诠释经济,用讲故事的方法把汪海在经济大潮中的胆略、气魄和如何做决策、如何开拓国内外市场,如何与人斗、与官斗、与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斗的风雨历程讲给大家听,让读者从这些故事中受益,也让读者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轨迹,可以说这本书是一个尝试。也就是后来有人评论说我是“行走在文学与经济双轨上的作家”,即用文学的语言、作家的视角来写经管励志书的作家。
至于问到我有没有退缩,我想就我个人的性格而言,我非常自信的,去年我写过一本经管励志类图书《做强做久做自己》,在网络评选活动中被评为经管志类图书第一名,对于我而言只有创新,没有退缩。再加之汪海三十年不倒的个人魅力,和我作为一个作家二十多年的创作经历,我坚信,作家协的和做鞋的再加上人民出版社这三个共同体的强强联合会使这本书获得很大的成功。
价值中国:您认为《汪海三十年》的亮点、卖点在哪里?(每一章结尾的 “焦点透视”应该说是一大亮点吧)
赵晏彪:亮点之一,每一章的结尾处,以焦点透视的形式作了一个总结,给出了一个具有实用性、可以参考的观点。一些经管类的书都在阐释长篇理论,不好读,操作性也因此减弱,而我的书就要摒弃这些令人费解的东西,增强可操作性。
比如我在书中第五章最后写到了《情商与凝聚力》:
情商是情绪商述的简称,是人经历逆境考验的能力,即了解自己的感情,控制自己的冲动与愤怒,始终保持清晰的头脑和乐观的情绪。评价一个人是否有所作为,仅仅凭他的高智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意志力。一个智商虽高但是情商却很低的人,绝不可能是一位杰出者。
什么是杰出的企业家呢?亲和与严厉的结合者。亲和体现的是一种感性,严厉体现的则是一种理性。感性与理性并不是天然的敌人,如一阴一阳,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感性与理性在管理上所体现的亲和和严厉也是密不可分的。如同“威”与“情”的发挥。“威”是企业管理者的一种权威,表现为企业组织者的“刚性”,“威”也是企业“社会政治”的象征。但是企业又是一个大家庭,家庭里的“情”也是调动职工积极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汪海威双星人增加了中秋节和元宵节两个半天的“亲情休假”,为一批已经结婚的农民合同工安排了住房,汪海的个别亲属在双星工作表现不佳,被汪海严厉“请”了出去。
在双星,你可以处处感受到汪海的个人魅力和威信。双星员工最崇拜的是汪海,讲得最多的也是汪海。一个企业领导,没有个人魅力和威信,员工离心离德,这样的企业就不会形成凝聚力。孟子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正是这个道理。
这样的小评论能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使读者开卷有益。
亮点之二,本书多处讲到企业家如何管人。作为一个企业家,汪海说管人是最高的境界,管机器是最低的境界。只要把人管好了,企业才能管好。所以他管知识分子管工人,甚至是那些流氓小偷都有他的一套。(从书中)可以学到许多管理的理念和经验。而最后一部分是写如何管理企业、管理品牌。一个企业管人是一部分,还要管理它的品牌它的经营以及它的营销和策划,而汪海在这方面也是一个创意大师。一个企业的好坏是两部分,一是管人,二是管理理念,这样的双向管理,才能使企业基业长青。一本书让读者花钱买要有花钱的道理,要让读者从中学到知识和一些办企业的管理经验,不然的话就失去了买书以及写书的意义了。
亮点之三,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潮中,选择了第一代优秀企业家汪海,而且他还是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亲历者,尤其汪海是第一代优秀企业家的幸存者,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死的死、逃的逃、病的病,关的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汪海还活跃在历史上,对于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模本。这本身也是一大亮点。所以此书一经推出就在图书市场上掀起了一个风暴。今天刚刚得到消息,在新京报图书排行榜上,《汪海三十年》有幸排在总榜的第二名,经管类图书的第一名。
价值中国:书中,您给我们展示了双星为大众所不太了解的那一面,这些背后的故事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
赵晏彪:有这么一个故事,也是最初让我决定写汪海的一个故事。1992年双星到美国召开新闻发布会。过去召开新闻发布会是一个国家行为,当时中央包括驻华大使都很担心,汪海却信心十足地说没问题,不用担心,我是一个老兵,我会维护国家维护民族的利益的。
当时有一个女记者非常敏锐,注意到汪海穿了一双皮鞋。她只知道双星是做旅游鞋的,心想这双鞋肯定不是双星的,而且那双皮鞋很漂亮,肯定不是中国的。女记者就问汪海,你说你是中国优秀的企业家、民族品牌的倡导者,能否问一下你脚下穿的皮鞋是不是中国品牌。顿时整个会场上鸦雀无声。要是汪海脚下穿的是耐克或者阿迪达斯,局面是非常尴尬的。当时我们的大使头上都冒汗了。这时候汪海笑了笑把脚下的鞋脱下来高高举了起来,他说,大家都知道在公共场合脱鞋是不文明不礼貌的,但是我不回答问题是更不礼貌的。这位记者给我提了一个非常尖锐也非常好的问题,感谢她给我提供了一个展示双星的和宣扬我们民族品牌的机会。说着,汪海指着鞋上的商标说:“DOUBLE STAR”,翻过来,底下还是写着,“DOUBLE STAR”。顿时,闪光灯亮成了一片。
后来有位记者写到,“在我的记忆里,历史上只有两个人敢在美国人面前脱鞋子,一是赫鲁晓夫,当年他在联合国脱下鞋子敲桌子,显示超级大国的威风。二就是来自中国的鞋王汪海,他是微笑着脱下鞋子向美国市场进军的。”也正因为汪海的举动和民族精神,美国特授予他为世界风云人物,在中国被评为风云人物的只有两个,一是邓小平,二就是企业家汪海。
这个故事给我印象特别深。也给了我们两个启示,一是汪海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牌的意识。二是任何强大的势力在中国人面前应该都像毛主席所说的,都是纸老虎。
价值中国:汪海和他的中国双星给了您哪些启示?
赵晏彪:给了我两个启示,第一坚定信念,第二敢为天下先。
第一,坚定信念。坚定信念是汪海的一贯作风。他的信念就是“干好产品质量就是最大的行善积德”。因为当时的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是老区的人民,这些人知识层次都比较低,你说大道理他听不懂,但用这样的话来告诉他就能很好领悟。产品的质量好了,企业才会壮大发展、基业长青。
而作为一个作家,汪海的信念也给我很好的启示。写出好作品就是一个好作家最大的行善积德。三十四年的历程证明汪海的信念是正确的,所以把质量关把好,同样也是我们作家最大的行善积德。
第二,敢为天下先。作为一个企业就是要有创新的思维,要敢为天下先。毛主席说落后就要挨打,用到企业上就是落后就要被淘汰。没有创新,产品研发的意识落后,这个企业早晚会被淘汰出局。
作家也是一样,作家在写每一篇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有所创新。没有创新就永远不能登上优秀作家的舞台。在与汪海的接触中受到汪海的感染,作家也一定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所以我尝试着用文学的手法写经济,这也是创新的出路之一,这也得益于汪海的启发。他说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对于我来讲就要创新、创新再创新,不创新,勿宁死。
价值中国:您这本书将给予广大读者什么样的启示?
赵晏彪: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出身于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还不清楚甚至于不知道改革开放这段历史,更不知道改革开放在中国的艰辛之路,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是如何从计划经济深入到市场经济的,是多少人是用血用汗用泪水用智慧铺就的这一条道路。人民出版社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时第一个设立选题出这本书,非常有眼光有魄力,至少在目前来讲,填补了人们提到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点点空白。我相信以后还会出现很多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书籍。(此书)既有史料性,又有可读性,又有借鉴性,是那些仅是资料性的书不能比拟的。
这是其一,其二,这本书是一部创业史、品牌史也是奋斗史。作为想创业的人,无论志向大小、年龄大小,都可以从汪海身上学习到如何创业、怎样创业,学习他奋斗的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勇气。
而对于那些企业家而言如何要成为大企业家,成为基业长青的企业家,也能从中得到很好的启迪。双星的品牌之路在这本书里诠释得很清楚了。中国的企业每天要诞生上千家,每天也要死掉上千家。我们的企业家能够做上十年八年的就很不错了,汪海三十年不倒,应该说是可以借鉴的,应该研究的,也是可以学习的。更深层的东西还在书中。希望读者自己去解答。
价值中国:国企一直是改革的热门话题,这些年国企改革也曾遇到了很多困难,您怎么评价国企改革的历史及现状?
赵晏彪:国企改革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国企改革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相关部门的研究方向。汪海就是国企改革中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好的执行者和成功者。他执行了中国改革开放中国企业改革的路线,改革了旧的体制。从单一的制鞋企业发展到现在的五大支柱产业,鞋业、轮胎、机械、热力、发电。他的成功是因为他坚持了正确的路线。
如果企业家不能跟着党中央的路线走,那么企业也会慢慢被淘汰。当时做橡胶的企业有好千家,在国企改革的大潮中有的被买断了有的被解散了有的被合并了,有的私有化了,唯有双星制鞋还屹立不倒。就是双星的路线走得对。
当年上海市市长吴邦国在当了副总理之后来青岛时要求见汪海,别人很奇怪,你为什么要见汪海啊。吴邦国说,我手下有很多制鞋企业纷纷倒闭了,只有双星不仅没有倒而且越做越大,我要看看汪海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某个企业倒闭了,那么它的一把手肯定是在改革中出现了某些大的失误,被无情地淘汰了。中国的国企将来还会有进一步的或者其他的改革。但是无论怎么改革,企业的第一把手的作为决定企业命运的规律性是铁定的。
汪海执掌双星三十四年,一个企业家三十年不倒可能不稀奇,但是一个领导者在一个地方干三十年而且不倒那就是唯一的了。汪海为什么不倒呢,他给我说了两句话,第一不要放错兜,不要把公家的钱放在自己腰包里;第二不要上错床,不要在感情上出轨。我们现在的一些企业家被拉下水就是因为这两大问题。所以如果要谈国企改革的作用的话,一把手的作用和一把手的管理是我们将来要解决的重要的问题。不解决好一把手的问题,国企改革是无法成功的。
谢谢赵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