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全本打通的抗震救灾专刊今天开始在北京上市,全国各大城市因昨天才通过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分印厂发货,所以会陆续上市。我们的声音来晚了,在此向广大读者与灾区人民致以深深的歉意。
这本刊物我们撤销了所有栏目,也适当撤销了广告。其中成都半山卫城的广告,我是在印刷打样时才看到,它感谢全国、世界各地对震区的援助,最后一页是“大爱不言,大恩不谢”,是广告中感人者。我要是早些知道,大约就将它调到前边去了。
这本刊物凝聚的是周刊全体的心血。虽然我们的队伍中,只有7个文字记者、3个摄影记者去了震区,但留在北京的大家都惦记着前方,编辑部的策划每天都在讨论选题方向调整,还一些记者在北京采访后方的救援,一些给前方提供支持。图片编辑、美术编辑一直在紧张的工作状态。没有一个团队的齐心合力,这本刊物的质量是不能保证的。我们是一个无法拆散的整体。
任何一个单位都有分工。我总说,编辑部是整个刊物的发动机,这发动机由各部零件组成,各零件都有各自位置,正是这些零件各自的忠于职守,才保证了周刊正常运行。负责社会报道、经济报道、文化报道,这就是不同的位置。眼下是抗震救灾非常时期,一切确实应以震区灾情为重,所以编辑部很多岗位的重心都作了调整,以配合这个中心。但不可能所有人员都去灾区,没有在这一期刊物上留名的同事,不等于没有参与抗震救灾。参与大救援与情系灾区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据我了解,周刊全体的血都是热的,没有一个冷血动物,没有一个自以为是的袖手旁观者,大家都心系灾区受难同胞。周刊全体所凝聚的智能,是这期刊物最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智能基础上,才诞生了朱文轶、吴琪、李翊、王恺,他们这些感人的文字。离开了这个土壤,也就没有他们。我一直以为,如果没有限制,周刊对所有重大事件,都有能力通过各种力量整合,给广大读者奉献这样令你们感到合格的答卷。
周刊是一个整体,只不过每一期,都有一些人唱主角,有一些人唱配角。主角是重要的,但每一配角的努力都丰富着这本杂志的可读性与可选择性。不同的读者总有自己的喜好,你不能要求每人都是一种趣味,不能要求每人都是一种声音。那样,即使主旋律突出了,也可能是万马齐喑——读者不会再满足于这种单调。
周刊这个整体中,各种各色人可能都有自己不愿被别人影响的个性,我珍惜这种各色个性。我一直认为,个性是自己的色调,自己的色调总是值得尊重的。各色是五彩纷陈的基础,保护各色才能保证周刊整体的丰富性。所以我强调,社会、经济、文化,各有分工,各有配合,但每一岗位每人的色调对周刊整体极为重要,彼此缺一不可,所以不能厚此薄彼。当然,每个色调都有可能有人不喜欢,这是正常的,关键在这色调在周刊整体中它是怎样画面中的一部分。这是我这个主编调色、校正色彩的工作。
重大事件对一个编辑部的整体意识是一次提升,这次抗震救灾专刊实际提升了周刊的一个台阶,我不知周刊所有岗位的同事是否都已敏锐地意识到了?我们这个团队在这次大震中是不是经过了一次洗礼?每个岗位可能因此都要产生提升的动力,这是下一个大家都需要沉思的话题。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