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朱伟

.

布鲁克纳的交响曲


布鲁克纳的交响曲

 

 

布鲁克纳其实生活在瓦格纳——勃拉姆斯的时代,他比瓦格纳小11岁,比勃拉姆斯大9岁,他是瓦格纳的信徒,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勃拉姆斯的敌手。但是,音乐史却将他置于与马勒对比的单元,归入后期浪漫主义。其实,他比马勒大36岁,他去世时,马勒刚完成他的《第三交响曲》。

“马勒的音乐是世俗的,布鲁克纳的音乐是宗教的。”这是因为,马勒向往与歌颂上帝,都是为了在痛苦挣扎中寻找充满诱惑的“超现实”,本质上,他是一个浪漫的感伤主义者。布鲁克纳则是从唱诗班、演奏教堂的管风琴走入的音乐殿堂,虽然后来当上了维也纳音乐学院的管风琴及音 乐理论教授,但他首先是一...

Read more

重拾博客之开端


重新回到我的博客,是因为微博字数的限制。这个博客已经搁置过两次,现在重新回来,见时光还停留在2008年,不由就有些伤感。白驹过隙,此大地震到彼大地震,一晃,快三年了。

之所以重回我的博客,是认清了网络是文字最好的传播途径——没有阻隔,可以有更多的朋友,天涯海角,无论在如何场景下都可读到,都可参与议论。那么,既然想写下一些人、事,就没有比这更好的平台。

所以,就想在有空隙时,能静下心,连续记一些值得记的文字。记些什么呢?一种是音乐笔记,这是不消说的,许多感觉不记下来,也辜负了那些以心血积攒的唱片。另一种,应该趁着还活着,时时在夜深人静时浮上心头的记忆整理一下了。记我的编辑生涯?还是重...

Read more

2011年03月17日


童年情景——

记忆开端的警报声

  明天想给大家推荐舒曼在他28岁那年所作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几乎一晚上都在听这套我极喜欢的曲子。先听霍洛维茨82、83岁时的两个录音,与弗朗索瓦相比后,还是觉得弗朗索瓦的细腻。明天就打算推荐弗朗索瓦。再将弗朗索瓦与他老师科尔托比,就还是比不过科尔托的精致。那首《梦幻曲》虽然简单,却真像是试金石。我所收藏科尔托两张一套的舒曼,真是宝贵极了。这首《童年情景》是科尔托1935年的录音。像他这样对纯净之美细腻的感触,别人真难超越。可二战后,法国人因他的“法奸”身份遗弃了他,在政治与艺术之间,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政治。

  这套《童年情景》是舒...

Read more

大国心态


   昨晚看青歌赛美声唱法决赛,一直担心参赛者真的都会选择唱国产歌曲。因为此前,徐沛东等一直呼吁美声要唱国产歌,所谓“落地”。刘秉义说,不仅唱国产歌要加分,而且决赛只能唱国产歌。而且说,因为用美声唱国产歌困难,所以更要国产化。

   这实在让人困惑:第一,美声唱法本就是意大利的演唱方法,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喜欢美声,是因为这种唱法能较复杂地表现声音的变化,它的创作需要对声音表现能力的理解。多尼采蒂、威尔第创作的咏叹调的魅力在演唱时的声音控制难度,这种难度不仅是在音高。如果我们的作曲家不能理解美声表现的这种魅力,那么创作的所谓美声歌曲就会等同于激情高...

Read more


   《三联生活周刊》本周的封面专题做的是《米》,在发稿过程中感触颇多。

   感触一:第一篇文章安排了老邢写的东南亚大米危机,主要说到菲律宾在这次大米危机中的困境。一个原来的农业生产国,因为对农业这个国家支柱重视不够,粮食依赖进口构成了问题。而我国在这次大米涨价中阻隔了风险,完全得益于十年前开始重新重视粮食,大建国家粮库的决策。第二篇文章朱文轶采访了中储粮的老总,中储粮的作用,就是粮价越低时买进,粮价越高时抛出。如果没有这样一双控制市场的手,这样大一个国家,这么多人口,那么多希望通过投机发财的人,弱势群体就得不到保障。

  ...

Read more

希腊文化的联想


   今年是希腊文化年,希腊使馆希望周刊能做一个专题,挑动大家对希腊文化的热情。我们组织了一个7人的团队,由舒可文负责,为加强对古希腊精神的体会,专门请人民大学哲学系的周濂参与。我没去过希腊,我希望这个专题能讨论希腊哲学、城邦制度与神话、悲剧之间的关系。稿件经过一轮修改,现在看还是初步完成了这种探究,尽管用较多篇幅绕了很多圈子。关海彤也拍出了很好的照片.
   舒可文写了一个很好的导言。希腊城邦中的管理与城邦之间的共处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明智”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
   何谓“明智”?智慧是辨别,辨别是比较,但辨别的结果不是...

Read more

文学情结


   我离开文学杂志已经15年,说实在对文学还有一种情结。八九十年代,我们其实一直在探讨一种新的文学杂志的可能性。九十年代初,与李陀等曾经策划过办一本《艺术》杂志,也曾编辑了第一期,只是因为没有刊号,周转了两家出版社无法出版。现在回头看,还是觉得那时的想法是有意思的——想拓展关于文学与艺术的观念,改造小说、散文、随笔这些已经约定俗成的体裁,更好地“扇动文学的翅膀”。当时我们到中央工艺美院,组织了一组花布设计的图片,想作为中心插页。现在,工艺美术与美术的概念早已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再做花布大约已经不会成为新鲜。

   作为一个文学老编辑,这些年我一直...

Read more

哈恰图良


   哈恰图良是俄罗斯作曲家,他出生于1903年,比肖斯塔科维奇大3岁;逝世于1978年,又比肖斯塔科维奇晚去世3年,今年5月1日,是他逝世30周年纪念。

   哈恰图良在创作上的成就无法与肖斯塔科维奇相比,不仅因为数量。我们最熟悉他的作品是《马刀舞曲》——那种在鼓声与铃铛声中越来越快,令人喘不过气来的节奏,圆号粗野地嘶鸣,中间仅一小段萨克斯与大提琴短暂的细腻,又被快速摇荡的节奏所践踏。这是《加雅涅》(Gayane)第一组曲的第一首。《加雅涅》是哈恰图良创作的两部著名舞剧之一,这部舞剧的音乐经历了1939年版、1942年版与1957年版...

Read more

文化过滤主义


   五一闲暇一直在很认真地听借来的一套俄罗斯作曲家格拉祖诺夫的交响曲全集。如果要将俄罗斯作曲家作排列,柴科夫斯基与肖斯塔科维奇排为一流,拉赫玛尼诺夫、强力集团排为二流,那么格拉祖诺夫可能就在三流位置。我检索自己的唱片,从巴赫到肖斯塔科维奇一系列重要作曲家的作品,大约占到90%,许多相对不重要的作曲家的作品其实是盲区。这就是文化过滤——我们是根据音乐史来认识作曲家与他们的作品,给他们以标签。文化过滤的最大问题是,将本来丰富的文化现实变成符号的进化连接,所谓文化意义,是在符号内的符号意义。文化过滤的结果,是将丰富的文化现实概念化。比如民族乐派,是以欧洲中心的视角为前提...

Read more

如何“英雄虎胆”?


   周三喝茶,老方推荐电视剧《英雄无言》,看到唐国强以毛泽东作派表现的阎宝航。阎宝航因为有了领袖意识,洒脱如入无人之境,对手们于是都枉为军统拔尖人物。也不知怎么,拍到这些革命前辈,作为主旋律,总还带着那样的烙印,所突出的英雄形象上,只不过加了些儿女情长。

   阎宝航这样的人物与戴笠这样的人物,如果戴笠只是隐蔽战线中被利用与玩弄的对象,又如何来表现那时其实是错综复杂的国共关系呢?阎宝航作为一个传奇人物,传奇的基础就在当时两党复杂关系中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这个电视剧最供人挑剔处就在,他的如鱼得水,是在他将对手们统统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样的人物与当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