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我们的文字加摄影记者共8人,想记录各路志愿者对灾区受伤害的关怀,尤其是针对被伤害的孩子们。刚开始想聚焦在孩子,后来想扩大到家园——家园残破了,如何得以慰籍与重建。这次四位女将基本都从孩子们的记录出发。李菁记录了一个孤儿与一对在地震中伤残的小学生的故事;马戎戎跟踪在一个寺庙里生下的婴儿;贾冬婷跟踪聚源中学一个失去了好友的孩子;葛维缨记录一个乡村老师与他带出的35个孩子的安置。男记者魏一平跟踪了一个村几个在地震中生还的好伙伴。在北京,陈超通过对救助中心的采访,认为孤儿领养,应为孤儿选择合适的家,因为孤儿心理呵护最需慎重。我们这一期,希望多一些在残酷的灾难已发生后的温情。死者已逝去,家园已残破,但幸存者还要活下去,生活还要继续。
温情与温暖,我以为是两个概念。家已残破,生离死别,如何有温暖可言?我们能表达的实际只是一种无力,温情可能也是虚伪,但不给温情又怎么办呢?但分寸是很难把握的,虚饰阳光下的灿烂与让他们凝注在那悲惨中,可能都是残酷。
这一期由此在表达难度上要难于上一期,为怕表达不好,我们在上周五专门动员编辑部人自己写,与约一些人写一些小文,表达这次大灾难的感触。收获了30多篇,从中作选择,选了十多篇。我想表达这次灾难对每个个人生活造成的冲击,所以副标题定为“13亿同胞心灵正被洗涤”,想通过这组文章表达这种“洗涤”——同胞的概念可能在这场灾难中变得那样真切,洗的是冷漠。本来想用“被”,因考虑到还有人置之度外,所以改为“正在”。
第一个专刊我们做了130页,第二个专刊我们做了80多页,就杂志的篇幅而言,我们肯定是遥遥领先,质量上也尽了最大努力。前后方其实都是累残的感觉,但怎么办呢?非常时期,不这样真对不起受难的同胞。今天第二批文字记者撤回,马戎戎要求留下,编辑部决定下午再派出第三批,朱文轶、蔡伟、李伟、袁越、于楚众第二次去,加上邢海洋、王鸿谅、朱步冲、陈超,苗炜也打算去。这样,马戎戎与摄影记者关海彤、黄宇已经在成都,我们将有13人各自单兵作战。
灾区报道仍然压倒一切,我们还在尽力。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