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环球旅行奥运推广活动,回到北京离汶川首震已经是第21天了,在"六·一"这个世界儿童欢庆节日的时刻,那许许多多在大地震中逝去父母、成为孤儿的孩子们,和那许许多多失去家园的无辜国人们无一刻不在牵动着我的心,触动着我的思考。
地震无情人有情。抗震救灾仍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从中央到地方,从军方到普通民众都在为地震中的受难者提供无私的救援和捐助。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感动着整个中国、感动着整个世界。
然而,我相信真正的、更加严峻的考验还是灾后重建。
应有序地进行重建资金投入
灾后重建离不开资金投入。根据公开的报道,中央财政计划在今年内先期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日后继续作相应安排。同时,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
我还注意到,国家很快地出台了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一是在金融政策紧缩的情况下,凡是涉及灾区重建的项目、投资等,都将不受任何政策的限制,以最大的力度予以支持;二是对所有灾区重建项目,予以税收优惠政策。一律在五年之内实行免税,全部用于灾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必要时,还可放宽时限;三是出台其它扶持政策。如对供应到灾区的能源、水泥及农业生产资料等物资免税,并对为灾区提供服务的运输企业免收相关税费等。
这些安排,都显示了中央政府以人为本,对灾区民众的关怀,无疑将会增强灾区民众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力量。
受灾地区大都是经济上比较贫穷和落后的地区,如今遭遇强震,无异于雪上加霜。好在灾区人民有信心、不放弃,全国人民不抛弃,大批的援助资金陆续到达灾区,更有众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支持灾后建设。大笔的资金的规划和使用,也考验着灾后重建的能力。
对灾区重建资金的投入,一要有序,二要安全。笔者曾撰文建议在重建资金方面应以中国家政府财政资金为主、以民间捐助和海外慈善资金为辅,共同抗震救灾,把受灾地区建设得更好。
只有公开和透明化,主动接受监督,才能使赈灾资金安全,避免可能发生的资金投入和使用上的失误。
港澳地区慈善机构的善款用途较好地做到了公开和透明,主动接受网上查询,希望内地众多的慈善机构也能做到公开和透明,让捐助者持续地信任、让灾区民众得到真正的安慰。
尽快恢复地方政府正常运作
汶川大地震破坏了灾区政府机构办公场所,牺牲了700多名地方官员,其中500多位是县、乡镇基层官员。这给灾区重建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北川县党政机关因地震损失了四成工作人员,其中公安局约三成警察丧生,民政局31名员工有15人死亡;教育局62人只有19人生还,统战部、妇联等部门则无一人生还。为了开展灾后重建协调工作,连已退休的工作人员都被请回来帮忙。
为长远计而又迫在眉睫的,宜突破原有的干部任用体制,多渠道、多遴选机制大胆在当地录用干部,补齐缺位的岗位,尽快恢复正常的政府运作。对此次抗震救灾中贡献突出、民众信任的干部,不妨大胆提拔使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重建中发挥积极带头作用。
为此,一方面要考虑政府正常的行政事务所需要的人员,一方面考虑到灾区重建对专业性技术的需求,因此,灾区重建需要懂技术、懂管理的官员与多学科、多门类的专家协调、配合领导,协同作战。还有那些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民间团体的成员,都可以作为录用干部的对象,适合的就及时吸纳,补充公务员队伍,为灾区人民更好地服务。
不能忽视农业生产
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灾区民众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的恢复。灾后重建,还是要以人为本,救治、安置、生产、建设,每样工作都须认真到位,不能忽视。
四川自古就是产粮大省。地震突如其来的五月,正是川内粮食收割的时节,地震造成农作物受害面积达近10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畜牧业因圈舍倒塌,饲草饲料损失、牲畜死亡等直接损失达200亿元,农业机械损失达20亿元,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
农地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只要仓中有粮,心里就不会发慌。有关方面应抽调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指导农民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选种或改种,选择种植适合季节和短期能够收成的粮食或经济作物,搞好灾后病虫害的预防,克服震后劳动力缺乏的困难。国家和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大专院校也可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网络获取信息的有利条件,帮助灾区农民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帮助他们实现收成。
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灾区农民的口粮,另一方面也可在全球粮食紧张的现况下,避免灾区民众粮食供应不济导致全国粮价进一步攀升,进而影响生活资料价格的稳定。
心理重建长期艰巨
媒体的及时公开和报道,使世界了解地震灾难的发生、让世界看到抗震救灾的真相,这无疑应当感谢那些冒着余震危险采访在一线和那些多日无眠连续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还应当感谢那些发起助捐义演和晚会的公益、慈善机构。
然而,感动之余,一些现象也令人反思:个别捐助者的隐约作秀、媒体的过分渲染,出发点本无可置疑,但对那些被自然灾害伤透的心灵,是否需要这样的大张旗鼓地哀鸣?他们是否真的需要一再地回忆那被埋在地下黑暗又恐怖的时刻、那逃出生天却逝去亲人的悲痛?
爱心也应有底线,那就是:不要让受伤者受到有意无意的二次伤害。笔者要再次呼吁——忠于职守的媒体、富于同情和爱心的人们:可以讲述真实的故事来感召人们同情心,但真实的故事未必需要当事人走到公众面前,特别是一次次地出现在募捐筹款晚会的舞台上和他们原本不熟悉的电视灯光下。当你帮他们擦去脸上的泪水时,别忘了他还有一处伤口在滴血。
灾后民众的心理重建也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有专家研究表明,在重大灾难之后,一个人的心灵抚平、信心重建大约需要八年时间甚至更久。
面对灾后重建的严峻考验,我们除了要在精神和物质上鼓励和帮助灾区民众及其后代能够重建家园、重返家园,还要帮助他们逐渐抹平心底深处的创伤,从而活得体面而有尊严、有自信和有自由。
地震无情人有情。抗震救灾仍然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从中央到地方,从军方到普通民众都在为地震中的受难者提供无私的救援和捐助。一件件感人的事迹,感动着整个中国、感动着整个世界。
然而,我相信真正的、更加严峻的考验还是灾后重建。
应有序地进行重建资金投入
灾后重建离不开资金投入。根据公开的报道,中央财政计划在今年内先期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日后继续作相应安排。同时,中央国家机关今年的公用经费支出一律比预算减少5%,用于抗震救灾。
我还注意到,国家很快地出台了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一是在金融政策紧缩的情况下,凡是涉及灾区重建的项目、投资等,都将不受任何政策的限制,以最大的力度予以支持;二是对所有灾区重建项目,予以税收优惠政策。一律在五年之内实行免税,全部用于灾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必要时,还可放宽时限;三是出台其它扶持政策。如对供应到灾区的能源、水泥及农业生产资料等物资免税,并对为灾区提供服务的运输企业免收相关税费等。
这些安排,都显示了中央政府以人为本,对灾区民众的关怀,无疑将会增强灾区民众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力量。
受灾地区大都是经济上比较贫穷和落后的地区,如今遭遇强震,无异于雪上加霜。好在灾区人民有信心、不放弃,全国人民不抛弃,大批的援助资金陆续到达灾区,更有众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支持灾后建设。大笔的资金的规划和使用,也考验着灾后重建的能力。
对灾区重建资金的投入,一要有序,二要安全。笔者曾撰文建议在重建资金方面应以中国家政府财政资金为主、以民间捐助和海外慈善资金为辅,共同抗震救灾,把受灾地区建设得更好。
只有公开和透明化,主动接受监督,才能使赈灾资金安全,避免可能发生的资金投入和使用上的失误。
港澳地区慈善机构的善款用途较好地做到了公开和透明,主动接受网上查询,希望内地众多的慈善机构也能做到公开和透明,让捐助者持续地信任、让灾区民众得到真正的安慰。
尽快恢复地方政府正常运作
汶川大地震破坏了灾区政府机构办公场所,牺牲了700多名地方官员,其中500多位是县、乡镇基层官员。这给灾区重建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特别是北川县党政机关因地震损失了四成工作人员,其中公安局约三成警察丧生,民政局31名员工有15人死亡;教育局62人只有19人生还,统战部、妇联等部门则无一人生还。为了开展灾后重建协调工作,连已退休的工作人员都被请回来帮忙。
为长远计而又迫在眉睫的,宜突破原有的干部任用体制,多渠道、多遴选机制大胆在当地录用干部,补齐缺位的岗位,尽快恢复正常的政府运作。对此次抗震救灾中贡献突出、民众信任的干部,不妨大胆提拔使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重建中发挥积极带头作用。
为此,一方面要考虑政府正常的行政事务所需要的人员,一方面考虑到灾区重建对专业性技术的需求,因此,灾区重建需要懂技术、懂管理的官员与多学科、多门类的专家协调、配合领导,协同作战。还有那些积极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民间团体的成员,都可以作为录用干部的对象,适合的就及时吸纳,补充公务员队伍,为灾区人民更好地服务。
不能忽视农业生产
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灾区民众生活秩序和生产秩序的恢复。灾后重建,还是要以人为本,救治、安置、生产、建设,每样工作都须认真到位,不能忽视。
四川自古就是产粮大省。地震突如其来的五月,正是川内粮食收割的时节,地震造成农作物受害面积达近10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畜牧业因圈舍倒塌,饲草饲料损失、牲畜死亡等直接损失达200亿元,农业机械损失达20亿元,严重影响农民收入、影响农民生活水平。
农地是农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只要仓中有粮,心里就不会发慌。有关方面应抽调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指导农民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选种或改种,选择种植适合季节和短期能够收成的粮食或经济作物,搞好灾后病虫害的预防,克服震后劳动力缺乏的困难。国家和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和农业大专院校也可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和网络获取信息的有利条件,帮助灾区农民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帮助他们实现收成。
这样,一方面能够保障灾区农民的口粮,另一方面也可在全球粮食紧张的现况下,避免灾区民众粮食供应不济导致全国粮价进一步攀升,进而影响生活资料价格的稳定。
心理重建长期艰巨
媒体的及时公开和报道,使世界了解地震灾难的发生、让世界看到抗震救灾的真相,这无疑应当感谢那些冒着余震危险采访在一线和那些多日无眠连续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还应当感谢那些发起助捐义演和晚会的公益、慈善机构。
然而,感动之余,一些现象也令人反思:个别捐助者的隐约作秀、媒体的过分渲染,出发点本无可置疑,但对那些被自然灾害伤透的心灵,是否需要这样的大张旗鼓地哀鸣?他们是否真的需要一再地回忆那被埋在地下黑暗又恐怖的时刻、那逃出生天却逝去亲人的悲痛?
爱心也应有底线,那就是:不要让受伤者受到有意无意的二次伤害。笔者要再次呼吁——忠于职守的媒体、富于同情和爱心的人们:可以讲述真实的故事来感召人们同情心,但真实的故事未必需要当事人走到公众面前,特别是一次次地出现在募捐筹款晚会的舞台上和他们原本不熟悉的电视灯光下。当你帮他们擦去脸上的泪水时,别忘了他还有一处伤口在滴血。
灾后民众的心理重建也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有专家研究表明,在重大灾难之后,一个人的心灵抚平、信心重建大约需要八年时间甚至更久。
面对灾后重建的严峻考验,我们除了要在精神和物质上鼓励和帮助灾区民众及其后代能够重建家园、重返家园,还要帮助他们逐渐抹平心底深处的创伤,从而活得体面而有尊严、有自信和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