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19)-中国政治文化变迁


由情绪化的政治文化逐步转向理性化的政治文化

1.情绪化的政治文化的主要表现。上世纪80年代的调查表明,中国公民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但在80年代,无论是广大民众还是某些知识精英,实际上都没有真正从理性化的角度来深入思考政治民主、自由、人权及其中国具体的实际国情,就盲目地把抽象形态的政治民主等理论概念作为一种济世良方用来医治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痼疾了。这种政治认知与价值判断的情绪化主要表现为情绪化的“左”的教条和西化的教条以及民族主义。

改革开放前长期的文化专制、改革开放后经济政治体转型过程中官僚腐败的泛滥、中西政治文化强烈的反差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与焦虑感、西方政治方化的示范效应引起的简单的仿效思维等等,所有这些因素相结合,就使得改革初期阶段,支配人们作出政治选择的主流思想与心态特征,不可避免地情绪化,具有激进性、和浪漫性。

这种情绪化政治认知与价值判断方式即自由化,表现在:简单搬用西方现成的民主政治文化与制度模式,以之完全替代中国现存的政治文化与制度,以实现中国政治现代化与民主化。这在80年代中后期几次学潮与罢工,与其说是理性化的政治参与,倒不如说是一次社会政治潜伏情绪的无奈释放和爆发,与“文化大革命”相比,其情绪化色彩有过之而无不及。民族主义是近年来中国政治文化的又一特色。民族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情绪,而非一套系统的学说,其解决问题的办法主要是诉诸于情绪而非理性。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后,中国民众自发性反美反霸游行示威则是民族主义的情绪化的典型表现。

2.理性化的政治文化的出现。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上几种具有激进性、浪漫性和情绪化了的政治认知与价值判断方式由于主流政治文化的导控、市场经济的消解、世俗文化的冲击等原因,而逐步理性化。主要表现有三:(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得以确立,邓小平理论成为主流政治文化的旗帜。(2)理性、智慧、变通、效果和社会价值这些较现代的政治意识开始进入知识分子的政治道德范畴,他们大多数人的心态已经逐渐从改革初期的浪漫亢奋状态中摆脱出来,趋向于现实、冷静。全盘西化式的政治情绪已没有市场,自由化与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出现分野。是政治文化从情绪化走向理性化、从浪漫性走向现实性的一个标识。(3)中国政府对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进行了理性引导,使其不但没有造成社会政治震荡,而且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合法性的政治文化资源。

总之,中国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国内的政治文化发生了一个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巨大变化,那就是一种理性化的观念和态度开始占据了社会生活的主流,妥协与宽容的政治精神与游戏规则,也逐渐发育成熟。这种政治文化与心态的变化,相对减少了大规模“政治参与爆炸”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政府在改革方面有较大的活动迥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