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的足迹(上)


     

 

   行者的足迹

   ——访著名作家陈长吟

 

     本报记者 邓小敏

 

人物简介:

陈长吟,原名陈长群, 陕西安康人,198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安康地区文艺创作研究室创作员、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美文》杂志社副社长、编审,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中国散文研究所所长、教授,兼任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散文网总编辑,陕西作协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散文集《山梦水梦》、《山韵水韵》、《这方乐土》、《那片裸土》、《文海长吟》、《山河长吟》等10多部文学作品。业余从事艺术摄影,已在国内外各种报刊发表摄影作品数百幅。部分作品在日本、韩国、香港等地展出并被收藏。个人简历编入《中国文学家词典》、《中国作家大词典》等辞书。

 

采访陈长吟老师之前,我搜索了几乎所有关于他的新闻、博客、访谈,作家、编辑、领导、教授、摄影艺术家……那么多的身份,那么多的头衔,他在其中幸福地变换着。

本来约好3点钟在他居住的宾馆见面,我去的时候他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因为担心我们互相不认识,他专门给我发来短信,告诉我他身着红短袖上衣,黑色裤子。按照这个标记,我在宾馆门口一一扫描路过的行人,突然,我看到人群中有个衣着相似的中年男子也在四处张望,我不敢确信地上前问了句:请问是陈老师吗?他连连点头,面带微笑地跟我握了握手。这一握,让我心里顿时轻松不少。

高大、儒雅、谦和、大家风范、贤人气象、智者风度,这是陈长吟给我的第一印象。

说实话,采访陈长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他很健谈,常常在不经意间妙语迭出,他独特的见解,渊博的学识,总是不由让人心生感叹。

他清濯的面孔,亲切的笑容,言谈举止间透露着恬淡与睿智;他敏捷的思维,超群的学识,举手头足间流露出坚毅和豁达。

走近陈长吟、对话陈长吟、解读陈长吟,一个行者的成长足迹如此清晰地尽现眼前。。。。。。

 

两次走出,为圆作家梦

 

陈长吟是汉滨区大同镇人,但他出生在西安,5岁之前的童年都是在西安度过的。5岁之后,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他被带到了大同镇,在那里读完小学和中学。

1976,他考上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去省城读书。大学四年里,带着儿时的作家梦,他几乎读遍了学校图书馆所有的文学书籍,光是读书笔记就做了几大本,还发表了不少作品。他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肯定,毕业那年,中文系负责人找到他,希望他能留校任教。这对大多数人来说,能留在省城工作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陈长吟却选择了放弃,他想回家乡当一名专业作家。

1980年,回到了安康的陈长吟被分配到地区文艺创作研究室担任创作员,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写作和编辑《汉江文艺》杂志(后来他又担任了责任主编)。

在此期间,为了深入生活,全面了解安康,他走遍了安康的山山水水,跑遍了家乡的角角落落。他在山顶住过茅棚,在江中漂过小舟,吃野菜中过毒,走夜路摔过跟头。美丽的巴山汉水,陶冶了他的情操,丰富了他的灵魂,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极高审美以及淡泊从容的性情。

正是由于10多年来,他一直不停地行走,不停地深入和体验生活,198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描写巴山汉水的散文集——《山梦水梦》,成为当时安康首个出版个人作品集的作家。此后几年里,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山韵水韵》、《山亲水亲》,构成他作品的第一个完整类型——山水系列。

在编辑《汉江文学》杂志时,陈长吟号召众多文学爱好者成立了汉江文学讲习所,邀请陕西知名作家前来做指导,贾平凹先生就是受邀作家之一,也就是这样,陈长吟结识了贾平凹。后来,《美文》杂志创刊并吸收新生力量,招录优秀人才,贾平凹先生力举了他。

199110月,陈长吟调入西安市文联,担任西安作协秘书长(后任副主席),兼《美文》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后任副主编副社长)。

那一年,他正好36岁。

如果说,第一次走出安康山地是为了完成成才求学的过程,那么第二次走出安康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多年的作家梦。正如陈长吟自己所说,他需要拓展视野,寻求一个更高的发展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二次走出,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此后,他又陆续出版了散文集《这方乐土》、《那片裸土》、《文海长吟》、《山河长吟》以及20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风流半边街》。

陈长吟说散文就是要不停地写,永不停笔,聚少成多,聚气如虹,因此他的散文注重感受,文风朴实;注重文化内涵,而且文字深刻,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