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防疫是一场持久战——访四川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沈骥


引题:  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3个多月了,但是与死神抗争的战斗却还在一直进行着。为了保障灾后无大疫,灾区卫生防疫的工作始终在进行着,而且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卫生防疫是一场持久战

              ——访四川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沈骥

                                                                                                                                       记者:张利刚


  沈骥,1961年7月生,江苏泰兴人。医学硕士学位,外科副教授。1983年南京铁道医学院毕业。历任四川省卫生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2006年7月任四川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

  四川省汶川县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灾害。获悉地震消息,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当即赶赴灾区指导救灾工作。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解放军总参谋部,四川省委、省政府、成都军区等紧急行动,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迅速成立了“5·12”抗震救灾指挥部医疗保障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灾区一线和后方迅速展开。这是一场医疗卫生领域持久战。从最开始的大规模急救,到卫生防疫,再到伤员跨省大转移,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一步一步有序地向纵深发展。在这场地震中,卫生系统的干部职工是含着眼泪、流着汗水、拼着性命地救死扶伤,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怀着对灾区群众的仁爱之心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近日,《中国卫生产业》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沈骥同志。

  《中国卫生产业》:请您介绍一下在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卫生系统紧急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成效如何?

  沈骥:5·12特大地震发生以后,四川省卫生厅本着抢救生命、最大限度的保障健康的原则,紧急启动了应急预案,以最快的速度,最强的力量全力投入与死神抗争的斗争中。截至目前,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卫生应急,快速有力。大家知道,灾后的72小时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我们在灾后72小时实现了11个重灾县医疗救援的全覆盖。在灾后半小时我们启动了一级应急预案,灾后一个小时我们就派出了第一支医疗队奔赴灾区。灾后两小时我们成立了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并派出了28支医疗防疫队伍奔赴灾区。灾后12小时从全省紧急抽调了96支抗震救灾医疗队,有400多名医护人员赶赴重灾区。灾后24小时我们完善了部、省联动指挥体系,卫生部抗震救灾前方综合协调组正式成立。全省和全国的医疗卫生力量被动员起来,派出了474支医疗队赶赴灾区。灾后48小时内我们就协助省政府成立了省政府抗震救灾3个急救站,派出了3420名医护人员,397支疾病控制队伍和396支卫生监督队伍赶往灾区。灾后72小时在省指挥部医疗保障组内形成了以卫生、药监、中医,经委、交通等部门密切合作的工作格局。

  第二,医疗急救,及时有效。灾后72小时里,我们全省共收治68788名伤员,其中有重伤员14495人。这一时期的有效工作大大地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到5月22日,我们全面实现了医疗救援覆盖到每一个乡镇,并逐步延伸到村。为了提高重伤员的抢救成功率,我们先后制订了30多个规范性文件,针对全省的危重病人成立了危重伤员救治专家顾问组和联合专家组,建立了危重伤员的监测体系,同时按照“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最大限度地开展了重伤的急救。同时,认真做好伤员的转运工作。从5月17日到31日,我们安全有序的向全国20个省转运了10015名伤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非战争状态下最大规模的伤员转运,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第三,卫生防疫,科学规范。我们围绕一个目标、确保三个覆盖、狠抓四个重点。一个目标就是要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三个覆盖就是要让防疫工作覆盖到所有的村、所有的灾民安置点和所有的集中供水点。狠抓四个重点,就是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灾后一个月的传染病的阶段性分析报告显示,21个重灾县法定传染病报告的总数与近3年同期相比没有增加,报告病例无聚集性,没有发生重大的传染性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防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

  第四,药品器械保障有力。我们努力克服在震后药品器械匮乏,交通通讯不畅等困难,保障全省6万多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药品、器械物质。我们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的分级配送体系和汶川、理县、茂县直接配送相结合的体系。到6月12日,我们共向灾区组织调配药品3088万盒,医疗器械66万件,消杀药品5317吨。

  第五,加强督导,落实措施。5月18日我们派出了由6位厅领导带队的督查组到6个重灾区进行督导。5月28日,我们的督导工作向21个县延伸,保证每个县都有我们的督导员。6月10日,卫生部和四川省联合成立了部、省督导组,开展了市州驻点,县区巡查,延伸到乡村的督导工作,到现在已经完成了第一轮的督导工作。

  《中国卫生产业》:从有关媒体了解到,省卫生厅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就组织医疗救援队伍奔赴灾区。那么,到目前为止,共派出多少支医疗队,多少队员前往灾区呢?全省共收治多少因灾受伤病员呢?

  沈骥:到目前为止,我们全省和国内各省派出了医疗队474支,累计67530名医护人员在各个灾区开展救援工作。到目前全省收治伤病员1969419人,这里面包括伤员和病员,因为有的是伤员,有的是灾后生病了,我们也一并收治。同时,还有来自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古巴、英国、法国、美国等国际医疗救护队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共11支医疗队312人到四川参加医疗救援工作,其中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医疗队还在我们省内建立了3个帐篷流动医院。

  《中国卫生产业》:为了实现“在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四川省卫生厅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沈骥:卫生防疫方面重点做到早期、科学和规范这三个原则。

  第一,及早部署了灾后的防御。在灾后第二天我们就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地震灾区疾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政府迅速成立灾后防疫的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在灾后第七天我们就把整个灾后防疫工作作为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构建整体推进防疫工作的格局,提出了科学规范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的十项举措。制订了合理的消、杀、灭的技术规范,合理推进由当地的政府专业人员和广大群众三位一体的卫生防疫体系,以及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统筹军地、省内外卫生防疫队伍,整合卫生资源。组织广大救灾指战员,灾区干部群众和志愿者共同组成卫生防疫队。

  第三,着力推进卫生防疫的全覆盖。地震当晚我们就派出了防疫工作队前往灾区,对灾区的疫情进行评估,并在5月18日对11个重点县实现了卫生防疫全覆盖。在5月21日我们对21个不通公路的3个县的9个乡镇,派出了120余名防疫人员进行空降。25日实现了灾区群众临时聚居点的全覆盖,27日实现了21个县446个乡镇,4185个村的防疫全覆盖。

  第四,狠抓重点疾病的监测防控。我们加强了对可能发生的感染性的腹泻、痢疾、甲肝、乙脑,狂犬病、鼠传疾病等重点疾病的监督和防范。组织县市区传染病医院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前不久,我们在什邡市就组织了一次疫情的演练,非常成功。同时我们对灾区实行了疫情的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对疫情报告系统受到破坏的地方我们实行了手机报告。我们圆满完成了对灾区适龄儿童的甲肝、乙脑的疫苗接种工作。

  第五,狠抓了重点人群的卫生防疫。我们要求对卫生安置点要做到五有,就是有医疗队、有防疫队、有厕所、有垃圾堆放处、有开水供应点。同时对集中供餐的现场进行了指导,加强了培训。针对堰塞湖发生的次生灾害,我们及时制定了堰塞湖淹没区卫生清理实施方案,加强堰塞湖泄洪的卫生防疫工作。

  第六,狠抓了重点环节的防控,重点是切断污染源,控制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省指挥部在6月10日召开了切断污染源的电视电话会议,进行了专门的部署,同时我们加强饮用水、食品卫生的检测,严防食物性中毒发生。

  第七,狠抓重点区域的疾病防控。对北川、汶川、青川、绵竹、什邡等重灾区加大了对卫生防疫工作的指导和队伍的调配,对重灾区卫生行政力量进行充实,同时我们也选了19名优秀的年轻干部到这11个重灾县挂职锻炼。

  《中国卫生产业》:目前,省卫生厅为灾区接种疫苗种类是哪些呢?已经为多少人进行了疫苗接种?覆盖面是多少呢?

  沈骥:进行疫苗接种,我们在防疫工作当中树立一道保护的屏障,对这个问题我们非常重视。按照省政府的决定,我们从6月1日起对重灾区的适龄儿童进行了甲肝和乙脑疫苗的群体性的接种。组织了9200多医护人员开展这项工作。共设立了2498个接种点,采取固定巡回等方式,完成了甲肝疫苗接种39.9万人,接种率达到了91.96%;乙脑疫苗接种13.7万人,接种率达到88.85%。同时我们还为抗震救灾的部队官兵接种各种疫苗4.6万人,建立起了人群的免疫屏障。另外,我们还做好了应急接种的霍乱、狂犬病疫苗等的各种准备。

  《中国卫生产业》:目前,灾后防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有哪些方面?

  沈骥:大家知道,这次汶川特大地震是千年难遇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治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其人员的伤亡,经济的损失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我们的卫生防疫工作还面临各种的难题和挑战。一是灾区多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本来就交通不便,这次又受到严重破坏,加上高温酷暑,雨季又要到来,这样交错持续几个月,就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卫生防疫工作的难度。二是灾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变。灾区废墟清理也需要一段时期。三是灾区的卫生防疫和卫生监督的体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创伤破坏,原有的疫情直报系统,还有我们实验室设备也受到了严重破坏。所有防疫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希望社会各界继续关注我们卫生防疫和医疗救助、灾后重建、残疾人康复等方面的问题。也希望给予政策、资金以及道义上积极的支援,尤其是卫生防疫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参与,比如说要广泛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这就需要我们人人来做,大家共同来普及卫生知识,宣传健康的知识,共同保护群众的健康。我相信有社会各界的帮助,我们一定能把防疫工作做得更好。

  《中国卫生产业》: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是哪些?在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安全方面,你们有何新举措?

  沈骥:季节气温迅速升高,灾区的食品、饮用水问题面临严重挑战。如果管理不严,稍有懈怠就会发生食源性的疾病,所以说我们要重点加强饮用水和食品卫生两方面的监督。6月10日,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了“切断污染源加强疾病防控的电视电话会议”。在环保、水利、建设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们就进一步加强饮用水的监督管理规范,实现每个集中供水点有一名卫生监督员在当地检测。同时每日报告饮用水质量问题。另外就是强化食品卫生的监督。我们加强了对灾后恢复食品生产、经营餐馆的监督,包括学校的食堂的食品监督、要杜绝假冒伪劣、过期腐变的食品流向灾区,防止食物性的中毒事件发生。在这方面我们还通过标语、广播、电视、短信等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我们编印了1289万份宣传资料,发放到灾区。最有效的就是我们实行的“爱国卫生公约”标语,内容是要求注意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腐烂的食物等,老百姓一看就知道了。这样的效果很好。

  《中国卫生产业》:沈厅长,在救灾中,全省卫生系统涌现出了很多动人的事迹,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沈骥:到目前全国有关媒体报道白衣战士的故事、事迹,有近千篇,挂在省卫生厅网站上就有600多篇。我们的先进人物层出不穷,到目前有34位受到了中央和省里的表彰,比如我们绵阳中医院的黄琼,痛失7位亲人仍然坚持在救治伤员的第一线。还有我们汉源县医院这个战斗群体,受到了中宣部的表彰。我们省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还有很多人获得了各种表彰。这里面的事迹非常感人。前不久卫生部的党组书记高强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白衣战士感动中国》。他举的例子里大量的是我们四川卫生第一线的。比如说,我们茂县的中医院余国林同志在地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本来他已经从垮塌的医院里出来了,但是为了抢救病人又折返回去,成功地抢救出伤员。但自己被掉下的砖头砸中,砸成重伤,到15日抢救无效光荣牺牲了。

  在抗震救灾战斗中,可歌可泣的故事还有很多。如川北医学院医疗队雷勇同志也是在把救灾当做自己不可懈怠的使命,在灾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还有绵阳市三医院赴北川医疗队的队长,他十次进入废墟里面,进入死亡线,冒着余震进入废墟里抢救小孩。在废墟下面做了三次手术,冒着生命危险,非常的感人。还有我们什邡二医院的张泮林老教授,已经74岁了,还连续指导100多台手术,自己心脏骤停倒在了手术台旁。经过抢救,心脏复苏以后,休息了一个小时又坚决要求投入战斗。他说我死也要死在手术台旁。这种事迹太多。

  《中国卫生产业》:四川省卫生厅下一步工作有何新的部署?

  沈骥:我计划从六大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

  第一,医疗救治。救人始终是我们第一职责。最近省委主要领导强调,在医院救人是废墟里救人战斗的继续。我们整个医疗救治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我们救治伤员的极低死亡率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高度的赞誉。最近我们还集中专家进一步在开展救治工作,全国集中了500多名专家在华西医院、省医院和成都军区总医院开展重症救治。要尽量抢救每一个生命,这一方面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第二,防疫工作。现在灾后50多天,仍然没有重大的疫情,也创造了一个奇迹。国际评论上讲这是一个奇迹。这么大的灾害,这么多的人员死亡,没有大的疫情发生,这是一个奇迹。当然下一阶段的工作形势是很严峻,一是受灾面积很大,生态环境破坏很多,发病的因素增加了。二是灾区集中安置点众多,公共卫生设施不足,食品饮用水隐患还是存在的。加上夏季的高温,今后雨季的到来,容易导致传染病流行。三是重伤员还需要进一步的救治,进一步降低死亡率,降低致残率。四是要继续做好伤员救治工作,最大限度降低重伤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现在还有些灾区伤者还集中全国最优秀的重症专家在救治,在这一方面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政为民的理念。在省医院里,有一个北川中学的小孩,为了抢救他的生命,一台手术是两个院士、四个省的专家,上百名医护人员来做。他的肢体开始是保不住的,通过千方百计的努力已经保全了他的肢体,他不是残疾人了。这个也非常不容易的。还有像华西医院里面也是有很多重伤员,抢救当中也有非常多的故事。有一名102岁的老人我们也把她抢救过来了。

  第三,加强灾后的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尽快恢复我们正常的工作秩序。

  第四,要建立过渡性的临时医疗机构,抓紧编制灾后恢复重建计划。

  第五,做好物资后勤的保障,强化救灾款物的监督。对救灾款物,每一分都要用在灾区病人身上,用在救灾当中。

  第六,统筹兼顾,推动其他卫生工作。全年的工作还有很多,还有医疗卫生体制改制要推进,以及妇幼卫生工作的推进。我们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医疗卫生改革,要做到两促进,两不误。

  汶川大地震考验了抗灾第一线的6万白衣战士,更考验了他们背后的全国600万医疗卫生工作者,也证明了他们的职业操守和崇高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