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政府救市的幻想


 原载《新地产》2008年10月号

 

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救市”,给中国政府的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恰恰是如何进一步防止金融体系与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捆绑”, 而不是越陷越深的“救市”行为

 

 

    美国财长保尔森正式宣布美国政府“接管”两家房地产按揭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以下简称“两房”),并可能分别注入1000亿美元的资金,以帮助这两家因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造成上百亿美元巨额亏损的公司摆脱濒临破产的困境。

    这一罕见的大规模政府救市行为,使得包括中国外管局及几大商业银行在内的“两房”债券投资者大大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引发了目前正陷入资金困境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们的无限遐想……于是乎许多开发商和专家、学者纷纷呼吁、建言中国政府“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采取有效措施“拯救”处于全面低迷之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

 

    开发商寄望“救市”

    在众多表达希望政府“救市”意愿的开发商当中,潘石屹应该算是最积极、最频繁的人物。老潘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非住宅开发商”,因此他可以超脱、调侃地描述目前国内的房地产市场状况使得“住宅开发商在绝望中哭声一片”,而比较正式、严肃的表达是“中国楼市已经下滑到灾难的边缘”。虽然长于做“秀”,但老潘还是比较“率真”的,没有含糊、隐晦他所代表的开发商立场,并直接点出目前开发商被卡住的命门就是资金短缺。所以,潘石屹提出的“救市”也不像其他人那么笼统、那么闪烁其词,而是明确希望政府能够在金融政策上给开发商“松绑”,恢复宽松的房地产行业贷款政策,使开发商们能够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纷纷破产、倒闭的“灾难”。

    当然,潘石屹还没有“率真”到认为只要开发商们都成了“会哭的孩子”,政府就会给“奶”吃,因此说服政府“救市”的理由还得拿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来说事儿。目前各种各样认为政府应该或者说必须“救市”的观点,其论据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如果楼市持续低迷使得许多开发商破产、倒闭,加上因房价大幅下降形成一些负资产家庭并引发“断供”,会导致银行大量坏账,危及国家的金融体系;其次,中国宏观经济面临增长减缓的严峻形势,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行业与其关系重大;最后,房地产行业的衰退会导致大量失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等等。“救市”派很少有人像老潘那样直接说要救开发商,而是大多忧国忧民地要救金融体系、救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救社会稳定、救民生于水火。

    其中最骇人听闻的当属房地产行业溃败对金融体系的摧毁,因为真实版的“恐怖故事”不断从大洋彼岸“直播”过来:贝尔斯登早就出事了,“两房”巨无霸濒临破产不得不由政府“接管”,雷曼兄弟银行终于宣布破产,连美林都被低价收购了,华尔街的五大老牌投资银行顷刻间被灭了三个……所以“救市”派认为中国政府不但也要“救市”,而且还要赶早!

 

    中国无“次贷”危机之虞

    没错,华尔街目前所经历的噩梦——按照格林斯潘的最新说法属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是由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引发的,而且很大可能会造成美国经济由此转为衰退。那么,关于中国政府是否应该“救市”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就转化为:如果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甚至出现普遍的、较大幅度的房价下跌,中国的银行金融体系会不会如美国一样遭受如此重大的冲击?

    众所周知,造成美国这次房地产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是“次级贷款”及其衍生产品——研究、揭露有关这方面的真相的专著都已经出版了。华尔街通过这一“创新”不断放大美国前几年房地产的价格上涨所产生的价值,并以此不断刺激、推高房价的进一步上涨,而当房价终于转向下跌周期的时候,贬值、亏损也同样以不断放大的形式反过来冲垮金融机构。可以说是金融机构在“贪婪”的驱动下先主动“绑上”了快速增长的房地产,随后又被轰然倒下的房地产给拖下水,最后还一起“绑架”了美国政府的财政。

    美国政府行为的最主要“救市”行动就是接管“两房”。当各方批评政府违反自由经济原则以及用纳税人的钱为商业机构投机行为“买单”时,保尔森的回应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两房”担负着美国整个房地产按揭贷款12万亿美元的近半数业务,美国政府绝对不可能让其破产倒闭。

    比较一下中国的情况,我们不但没有类此次贷这样的问题,相反的情形是这些年虽然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全面的上升期,但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金融政策,无论是对于企业的开发贷款,还是购房者的按揭,却都一直处于不断控制和收紧的过程。这几年,房地产企业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的难度愈来愈大,从而不得不转向通过上市、增发、发债以及私募等途径来获得开发资金。

    所以说,我们的金融机构也远没有到被房地产行业彻底“绑架”的地步。从2008年各大银行的年中报告来看,虽然银行贷款业务中房地产相关贷款的比重相对过高,但基本处于风险可控的范围。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开发贷款,除个别如兴业银行高达14.29%之外,行业的平均比率是8.73%左右。我们的巨无霸银行工商银行,上半年的业绩显示已成为世界上盈利最多的银行,而其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比率为7.65%,低于同业水平。另外,工商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仅为0.74%,与年初相比还降低了 0.04个百分点。面对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形势的变化,虽然有些地方商业银行仍然显示着扩张的冲动,但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几大银行都表示要防范房地产市场变化所带来的风险,着重在控制和减少相关的贷款比率。

 

    不应也不必救市

    中国目前房地产市场所经历的调整,是对于前一阶段房价非理性上涨的理性回归,当然也不排除像我们的股市一样“矫枉过正”,出现一段非理性的下跌情况,但这都属于符合市场规律的正常现象。

    这些年来,房地产行业的各种人士(当然也包括本人在内)一直都在抱怨中国的金融体系与房地产的结合度不够,中国的金融创新步调太慢。或许我们现在都应该庆幸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相对于美国的“落后”和“保守”了,正是这样才避免了我们的金融体系以及国家财政被房地产的彻底绑架,使得我们不需要像美国政府那样明知不该为却不得不为之,而可以选择做正确的事情,那就是市场产生的问题最大限度地由市场本身去解决!

在房价疯狂上涨的时期,开发商们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得喜晕晕的,而面对不期而至的市场调整大部分开发商也变得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于将企业经营困境的转机寄托于政府的“救市”,这正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整体不成熟的典型特征。当然,中国也不乏像万科这样已经历炼成熟的市场化房地产企业:全行业的冲动扩张也积极参与了,“天价拿地”也有份,而当市场的基本面发生变化的时候,该调整就调整,该降价就降价,完全是“自救”以及在不景气中寻求谋求更大发展的市场化行为。

    如果说美国政府不得已的“救市”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话,那么中国政府目前要做的也许是“两利相权取其重”。相对通过活跃目前低迷的房地产市场来维持所谓的GDP高增长,如何在目前世界经济风雨飘摇中确保我们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以及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稳定,从而在下一轮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一个更有竞争力的位置与更大的份额,才是政府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救市”给中国政府的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恰恰是如何进一步防止金融体系与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捆绑”,而不是越陷越深的“救市”行为,尤其是对已经风险毕露的、有问题的房地产企业的“救赎”——哪怕因此会导致一大批房地产企业被兼并或破产倒闭,只要不危及到整体中国的经济体系,应该说这是中国经济(包括房地产行业)步入成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央行刚刚宣布了三年多以来的首次降息,这的确是表现了中央政府在暂时摆脱通胀压力之下激活整体经济的意图,但我们最好不要将其当作政府会对房地产“救市”,尤其是对开发企业贷款的放松的信号。

    丢掉对政府“救市”的幻想,从企业本身的实际出发寻求“自救”和突围的策略,也许才是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