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3: 别理会“求救英雄”


中国普通百姓,弱势群体,可以救,应该救,必须救。股市和楼市不用救,也救不了。经济好了,股市想不好也不行。经济不好,股市再好也是虚假繁荣。国家不能在内忧外患的时候浪费宝贵的力量和资本市场的客观规律角力。

过去的一个月,乱得可以。先是中国政府一改娇羞保守的常态,以一系列的激进救市的姿态亮相,颇有国际舞台上新一代明星的气质,博来一片喝彩(主要是来自美国和欧洲政府的)。再就是其后报出的一系列糟糕的经济数据让刚刚亢奋起来的市场和已经开始憧憬未来的经济专家们集体连着呛了好几口凉水。如此重大的一连串市场要素在一个月里面发生戏剧性的逆转,而且在中国这个占亚太45%经济总量的国家发生,不能不说是惊天动地的乱法儿。海外经济也是乱像纷呈。这边厢先是花期集团陷入困境,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以破产要挟政府出手。那边厢奥巴马就等不及就任,忙不迭的连开支票,和中国比着看谁的经济刺激方案手笔更大。海外股市更是跟着大起大落,动辄百分之十几的日振幅。

所谓乱世出英雄。不过这回的英雄们别有一番嘴脸——个个都是“求救”高手。“救”字儿从来就没这么流行过。按照以往的观点,处在被人救的地步是很没面子的事儿。可今天不同。既然全世界有那么多曾经呼风唤雨的大企业今天都给救得理直气壮,好像谁要是不想出个如何救法儿就会很不时髦。除了美国三大汽车生产商的CEO大摇大摆照旧乘着私人飞机前呼后拥从底特律直飞华府“乞求”救助,中国的汽车行业里居然也有人跟着起哄,说咱们的汽车产业也要“救”一下。其“勇气”和想象力令人钦佩。在香港上市的某红筹公司在外汇衍生品和accumulator合约里亏掉了大半身家以后,母公司成功注资救助后主席居然免于责咎,不能不说是个大“英雄”。

接着又有好戏,国内市场风闻所谓“十大经济泰斗”集体上书中央,要求国家倾囊拯救股市,谓此举乃拯救经济之根本。似乎平准基金呼之欲出。如果传言属实,此举当属求救案例中最具创意和勇气的。资产价格,尤其是股市价格,乃经济之外化(即所谓的晴雨表),连刚读商学院的学生都知道这个道理。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经济泰斗”眼中的经济根本。并以此为依据上书求救,要求国家在内忧外患之时舍本逐末,把宝贵的救助力量浪费在和资本市场的角力上。经济下行,股市和房产下跌都是必然现象,没有必要救,也救不了。经济不加速,就算托得了股市和楼市一时,恐怕迟早要遭到市场更猛烈的报复。

在实体经济层面更是如此。市场的力量是强大的。在经济周期改变的时候,市场产生的破坏力量绝对不是政府可以抗衡的。“人定胜天”这祖训在市场经济的年代还是尽早忘了。“与天斗其乐无穷”的态度更是不可取。我当然不是主张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政府要无为,而是要顺势而为。面对眼前如此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式,用救火的思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只会越来越被动。我主张用治水的思路,顺势而为,勤于疏导,防患于未然。经济减速,我们没有办法回避市场的破坏力,但是却可以选择牺牲哪些行业,保全哪些行业。顺势而为就是利用市场下行的破坏力量顺势淘汰夕阳产业,而不是仅仅为了就业去浪费宝贵的资本在没有前途的领域。

经济减速,不可避免的就是弱势群体会率先遭殃。增加不安定因素。例如,在房价和股价大涨的时候,恐怕大多数民工也只有看热闹的份,并不是实际收益者。而在经济开始恶化的时候,他们却会率先付出代价,甚至丢掉饭碗。我说的勤于疏导,防患于未然,就是要把对弱势群体的冲击尽量引导到承受能力强的地方,在弱势群体受到实质性伤害之前就开始补贴他们,防止出现社会不和谐、不安定。在经济上行时的收益者,更应该在这个时候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获得更多的“救助”。

中国的经济成绩即使在急速放缓以后,仍然可以在衰退的世界经济里独树一帜。这证明我们的改革开放大方向是正确的,成功的。没有必要为了眼前暂时的市场波动惊慌失措,更不应该求全责备,甚至怀疑从前的路线。眼前的困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机遇,可以及时顺势而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待下一轮经济加速周期到来的时候又是一片坦荡的天空。

(本文撰写于2008年12月3日。属于旧文上载。)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