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不远征”论


驳“中国文化不远征”论

            ——摘自王若谷“为中国海军自15世纪以来再次远征而歌!”

……

     不禁想起了那位自封的“大师”余秋雨可笑的“中国文化不远征”论。

     余秋雨曾经在凤凰卫视作了一个节目,讲述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不远征的原因。余秋雨认为:中华民族之所以不远征,是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十分眷恋自己的土地,对别人的土地没有贪欲,没有向往,所以就没有远征的本性。

     余秋雨在其所谓“墓志铭”中又喋喋不休的鼓吹什么“华夏之德,不思远征而不拒远援;君子之道,默行大善而不声张”,更是一种彻底的虚假和伪善!

    果真如此吗?我认为恰恰相反,中华民族和其它民族一样,同样具有征服和远征的本性,当然,前提是本身力所能及的时候。

    抛开一些被“聪明人”搞糊涂了的概念,咱们今天只说历史。

    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也就是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那一带。如果没有对征服和远征的欲望,就不会有炎黄蚩三大部落相互之间的战争,也不会有春秋战国之乱。谁敢说秦始皇征服六国不是由于贪欲?所谓秦统一中国之说,只是后人强行美化他而已。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其实就是一个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多少个曾经生活在今天中国版图地域内的民族,不就曾经在这种征服中消亡?比如蚩尤,比如楼兰,而今在哪里?

       中华文明并非不远征,余秋雨反复举出的郑和,应该就是一例,张骞的西行,也应该是文明的远征吧。

    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就热衷于开疆拓土,使四方臣服。“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就应该是他们的最高追求目标,正是这种征服和远征,才使得今天中国有这样大的疆土。 

    余秋雨说什么:万里长城就是一个证明。我认为恰恰相反,万里长城正是中华民族无奈外族的一个活见证。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面对来自长城外的游牧民族入侵,不是一筹莫展,就是输得一塌胡涂,总是屈服在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根本就没有能力越过长城,就算有,也只是一时而已,并不能长久。

    长城以内就大不相同了,由于同属农耕文明,南方远不如北方武力强大,于是历代帝王就把开疆拓土的方向放在南方,从秦始皇开始,征服就开始了,直到公元1500多年,岭南百越才归顺中原政权。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的中国是以中原中央政权为代表的,这个政权不断向南征服,谁敢说中国今天的疆土一开始就是这样大的?不能以今天同属一个中国就不承认这种人类的共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征服和远征的欲望,这是人类任何一个民族的本性,非中华民族所独有。只是在技不如人的时候,这种欲望才会渐次消失。明朝有下西洋远征的壮举,只是在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下,中国的实力每况愈下,才不能够再面向蓝色的海洋进行远征了---要记住,那是一种耻辱,不是光荣!

 

        余秋雨一贯根据当时的政策,揣摩上意,然后抛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以便哗众取宠,迎合时尚,分得好处;但是这次他的揣摩彻底错了,“打粉打到后颈窝”了!

    应该说,这完全不是一种正派文化人的做法,更不用说“大师”了。

 

我的看法是中华民族“没有远征”,根本原因还是在实力,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因此,所谓中华文明的“不远征一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远征。二是因为中国历代君王的厚土意识”之说,实在不值一驳。

首先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之说,我以为就并不妥当。

余秋雨不懂得历史,却在论证中说什么“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远征”,是否忘了后面还有的“人口众多”?另外,如果地大算地理环境的话,物博似应属经济环境。

单纯从地理空间等条件分析,也有很多漏洞,比如中国东部濒临大海,却并没有远征。像郑和下西洋,也可以说是远航,但也进行了一些征战,比如打击那时的海盗。这是无法从地理环境上解释的。

其次,当然也有一点文化方面的影响。比如中国人都有比较强的故乡情结,更有儒家孔夫子的“父母在不远行”等,国人这种独特的道德文化显然是远行的第一个限制条件。儒家倡导的中庸和谐等终极价值,也影响了人们对事情的决策。儒家倡导的这种文化是一种内向的,注重内在修养和提升的文化。中华文明为什么不远征?不是中国的君王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本质,是老子,庄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所起到了一定影响的。中国人喜欢内斗,而不喜欢外战,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先“修身齐家”才能再“治国平天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