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山寨文化如何这般凶猛?


一种信息的疯狂传播,你我想躲也躲不过,这就是信息时代的可爱与可恶。

2008年,山寨文化像发了疯一样在网络传播,从山寨手机开始,山寨新闻、山寨明星、山寨鸡蛋、山寨红楼梦、山寨王老吉牛奶等,乃至最近火烧互联网的山寨春节联欢晚会,像一种传染性不亚于非典的“病毒”在传播。

从笔者的本能反应得知,此物体具备了病毒营销的基础,一是提供了有煽动性的“产品”;二是让网友克服传播的惰性在网络上快速传播;三是有效地将草根一族的“参与”情绪诱发:

煽动性的“产品”产品从哪里来?

最初,这种煽动性来源于价格的诱惑,山寨机功能齐全而价格低得让人受不了,当然也带来了无尽的批评。

再者,笔者也认为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就是“山寨片”,因为颠覆了经典而成为经典,因为解构了话语权而获得了新的话语权,一句老土到底的“爱你一万年”让新生代感动得无以复加,其中的煽动性是无意识的超越?可它初次上演的失败,以及后来在网络中成为经典的事实让人深思。

难道到电影院的一代人已经老去,新生代成了山寨文化传播的温床?

如何让网友克服传播的惰性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一种是快速娱乐时代的到来,像快餐文化一样,山寨新闻、山寨明星、山寨鸡蛋、山寨红楼梦、山寨王老吉牛奶等能满足大量网友对“新奇”捕猎的心理。但要能用网友的奶酪不容易,除非信息接受者、传播者、以及二次传播者都被诱惑得要一定将此“信息”告知第三者。如果是人为策划,最好像HOMAMIL一样为他们的传播提供必要的、方便的操作方式。

如何有效地将草根一族的“参与”情绪诱发?

一种疯狂传播的东西,除了“病毒”本身的传染性以及传播渠道畅通外,更重要的是它能让一类人“中毒”,然后传染到另一类人那里去。

一直以来,中国社会经常性出现“二元”结构,旧时代的“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到今天“政绩挂钩的经济热,传统制造业冷”和“不是品牌就是山寨”;这样的心态和思维对立创造了偏执和极端的机会。故此,山寨文化常常被认为是对官方、对品牌、对正统道德伦理和知识产权的挑战,这样的批评越来越大的时候,不是恰好替山寨文化大旗下聚集了108条草根好汉?当然还包括像笔者一样的好事者。

研究报告《EyeOnAsia”TM亚洲探索》显示:亚洲消费者渴望亲身参与的愿望非常强烈,可笔者认为,从古到今,这样的愿望都真实存在,关键是否有被诱发,才有不断成功和失败的革命。同理,几百快钱的山寨手机居然有触屏、摄像头等等一大堆你不敢想象的功能,“你要什么功能的机器就说嘛?”他们替消费者DIY了,并且超出了消费者想象,间接满足草根消费者的参与性,所以它们的“农村包围城市计划”也成功了,它们证明了品牌加低价输给山寨,它们证明了有一群人愿意维护这种“存在”。

我想,2009年山寨文化会更加疯狂和理性,因为经济环境的低迷为它创造了又一次蔓延的机会,其中的精英分子也会因为饱受“抄袭、侵犯知识产权、抛弃道德等”批评而更加具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