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德伟同学讨论“和”诗


与刘德伟同学商谈“和”诗

    常“漫步”本博客的刘德伟同学,其博客写的很好,诗写的也不错。近日,德伟同学在留言栏给我留下了《研究生院趣——和金山》以及金山原诗《研究生院趣》: 

研究生院趣
——和金山
刘德伟

三七小院踞望京,恰是读书好环境;
男生女生志高远,何惧蟑螂与蚊叮?
台下学子仰大师,台上教授畏后生;
师兄师妹齐努力,挑灯夜战到三更。
 

究生院趣
金 山

一亩三分狭窄地,教室宿舍常挤拥;
男生女生混杂住,蟑螂蚊子相伴生。
台上教授呀呀叫,台下学生神游中;
师兄总爱小师妹,有猫叫春到三更。
(该留言是悄悄话)
 
 
     作为在研究生院工作了近5年的我,对“研究生院趣”很是触景生情。同时对该诗也谈点看法。
     作为古典诗词,“和诗词”是有严格要求的,除开押韵和平仄之外,还要和诗词与原诗词每句或者主要句子最后一个字相同。例如下录毛泽东和柳亚子:
 
毛泽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柳亚子原词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姐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
那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
 
 
          这里也附上的我的几首“和诗”——         

和单元庄《丁亥双节致友》[1]

二零零七年十月五日 

二零零七年十月四日收到单元庄教授赠发《丁亥双节致友》,

十月五日从北京乘机去罗马,吟于飞机上。

 

举首莫论月缺圆,低头勿叹非少年。

天上挽起嫦娥舞,神舟纵横宇宙间。

红日喷薄驱霭雾,不信人生总无缘。

自少捧读书刊破,夜来挑灯伴婵娟。

励己自为千里马,岂靠伯乐把梦圆。

胸容沧海不溢水,抬足敢征万仞山。

古来志士多歧道,商战学搏悟箴言。

切莫辗转寻慰籍,自有后人把君诠。

枯木新枝永代谢,沉舟侧畔群帆前。

大彻大悟凡尘事,花开花落顺自然。

单元庄“赠诗”共20句,我“和诗”也20句,

每句最后一个字与赠诗每句最后一个字全部相同。

 

附:单元庄《丁亥双节致东涛友》

二零零七年十月四日 

鬓发日白惜月圆,依稀晓梦归少年。

双桨荡起红巾舞,细柳轻拂彩云间。

邂逅金猴驱妖雾,犹看人鬼续良缘。

山乡无语家国破,野渡涛声泣婵娟。

宣室忽传明鹿马。诗书漫卷憩桃园。

殚思寡欲吟流水,独步清心恃高山。

履践苍生辞官路,兼收学理悟箴言:

显达势位安可籍,悭愉多乖本命诠;

百代江山频更谢,今夕天地一如前;

最难参解凡尘事,灵性终极竟茫然。




[1] 单元庄,管理学教授,先后任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陕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福布斯》中国首榜首位民企福海集团总经理,现任朝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论著有《中国私人资本人格》、《康有为在西安》、《高校管理统计》等,发表论文100余篇,1998年3月获“美国肯塔基克罗最高荣誉奖”,被编入《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

        

       今年11月,我到辽宁省葫芦岛市委党校参加特聘教授仪式,赠给该校前校长、诗人杨铁光同志《邹东涛丁亥诗稿》一本,很快,杨铁光同志给我发来赠诗《读<邹东涛丁亥诗稿>》一首(十四句):

杨铁光读《邹东涛丁亥诗稿》有感

 

诗书漫览结知音,小岛欣逢冬日春。

梦境秋空邀明月,文章风骨距纤尘。

范公双忧标天下,横渠四句铭内心。

油菜花香送汉俳,峨嵋金顶忆子衿。

经济专著诗作序,婚庆祝福墨留痕。

改革自由惊天句,策划唯思利万民。

戊子诗集莫忘我,高山流水伯牙琴。

 

我收到杨铁光先生赠诗正值周末午休时刻,我当即赖在床头用手机回复“和”了一首:

 

和杨铁光先生《读邹东涛丁亥诗稿》

 

“初来咋到”遇知音,“玉壶居中”暖如春。

“裁云剪雾”揽明月,“官场风月”视埃尘。

“孔庙杏坛”关天下,“夕阳论剑”侠义心。

“天风筛雨”晒成俳,“梦笔涂鸦”绣成衿。

“湘川纪事”篇篇序,“神舟山水”遍迹痕。

“郊游题记”留名句,“包公祠”中念黎民。

“诗仙写意”融入我,细品“诗话”胜闻琴。

 

     这首“和诗”,每句最后一字与杨铁光先生赠诗最后一个字相同,而每句引号“”中词句则是杨已有诗词的标题或者书的名字。

 

       由于“和诗”很难,所以,与他人对诗不一定必须“和”,也可以采取“复”或者“答”的形式。如:2007年11月15日,我约几位学生到我办公室相聚交流学习,当夜,景春梅代表同学们用手机给我发来一首赠诗:

新学期师生相聚感怀

景春梅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五日

 

    2007年11月14日,邹老师召集我们一批同学到他的办公室,询问大家近期学习、工作、生活情况,热情讨论大家的学习和成长规划,赠与大量书籍,之后一起共进晚餐。大家无拘无所地与他纵论学问,畅谈理想,谋划未来,其乐融融,令人难忘。后得知邹老师悄悄刚过生日,有感草此拙诗以赠。 

寒风瑟瑟严冬临,雅室沸沸暖又馨。

文章学问施教化,事业生活逐一询。

仿佛孔孟传大道,犹如慈父抚子谆。

而今巢中哺雏燕,他日鲲鹏展天云。

傲世才志门生续,桃李天下济乾坤。

至性至情人不老,敢向人生索二春。

 

       对这首诗,我本来想“和”,但在每句尾字很难一致,所以就改为“复”诗

 

复景春梅同学

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天地人杰孔圣尊,子路颜回一群群。

学步先哲履师道,弹指执教卅一春。[1]

总将学生作挚友,教学相长蓝与青。[2]

谈天谈地谈学文,说仕说商说做人。

博览本本不拘本,“十”字人才唯创新。[3]

桃李无言辟蹊径,鲲鹏有志报国门。



[1] 笔者自1976年8月从教,迄今已31年。

[2] 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教导弟子,说明“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的道理。韩愈在《师说》中更是明确指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3] 笔者自1985年提出“十字型人才理论”:一是“一”型人才,这种人才的知识面虽然比较宽,但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创新;二是“1”字型人才,这种人才在掌握某一项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深,但知识面又太窄;三是“T”字型人才,这种人才虽知识面比较宽,但弱点是不能冒尖,缺乏创新;四是“十”字型人才,这种人才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敢于出头、冒尖、有创新意识,“十”字型人才就是创新型人才,中国应该培养一大批“十”字型人才。

      

以上“商谈”意见和“和诗”案例举证,仅供刘德伟同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