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何处来?
——漫话人文系列之三
文/范海辛
我从何处来?这是一个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西方有《圣经》中的上帝造人说,中国则有女娲造人说,但一直到1871年达尔文提出了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学说,才较为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从何处来的问题,实际上应分成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类的起源,第二个是现代人的起源。达尔文的回答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我们先来说说这个问题。
达尔文的回答只是指出了人类起源的方向,但还缺乏许多具体的环节、途径,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从猿到人的进化假说。恩格斯的“劳动创造说”是这些假说中比较重要的理论,此外还有多种其他假说理论。这些理论中,比较有趣的有两种,一是“外星人假说”,即认为人类是由外星人的精子与雌性古猿杂交而成。此说由于拿不出任何证据,因而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另一有趣的假说为“海猿说”,较为值得重视。
此说由英国古人类学家阿利斯特 哈代提出。他认为,根据地质史,距今800万年前后,在非洲东部和北部曾有大片地区开始被海水淹没,迫使(诱使?)部分古猿的种群在海水中生活,进化为海猿。当时,下海生活的哺乳动物并非只有猿类,至今在海洋中生活的其他哺乳动物仍有几十种。几百万年过去了,海水又从这一带开始退却,海猿们也重返陆地生活。这种猿类才是人类的祖先。那些没有经过海水洗礼的古猿,就永远只能是猿了。海猿首先在海滩浅水中生活,所以必须垂直站立,并控制呼吸,这为后来的岸上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哈代还从生理学方面论证说,人的很多生理特征,所有其他灵长目动物都不具备,其他陆生哺乳动物也都不具备,而在海洋哺乳动物(海豹、海狮、海狗、海象、鲸等等)中却司空见惯。哈代将人、灵长目动物和海洋哺乳动物三者对照如下:
1)体毛。所有(190多种)灵长目动物体表均有浓密的体毛,包括全体其他陆生动物,而惟有人与海洋哺乳动物一样,是全身裸露无体毛的。
2)皮下脂肪。所有其他灵长类动物均无皮下脂肪,但是人和海洋哺乳动物一样,都有皮下脂肪。
3)泪腺。海洋哺乳动物都能分泌泪液(以及出汗)以排除盐分,人也具备这一生理功能,而其他灵长类动物却无一与之相同。
4)性交体位。海洋哺乳动物性交是呈面对面体位,人也如此,而灵长类动物都不能,其他哺乳类动物更无此可能。
5)体内盐平衡机制。所有其他陆生哺乳动物对盐的吸收均有相同的一个生理特征,即对体内盐分的需求能精确控制,当体内盐分不足时,食欲不振,对盐的渴求甚至能抑制其他生理欲望;但是,当它们体内盐分达到平衡后,就不再进食更多的盐了。然而人类对盐的需求却呈现较随意的状态——多吃能承受,少吃亦无妨——有时连续几天能摄入20-
6)潜水反应。人类在潜水时,体内会发生“潜水反应现象”,即人在憋住呼吸没入水中之后,全身动脉血管血流量大幅减少,心跳亦随之减慢。这显然是为了减少血液对皮肤、骨骼、肌肉等组织的供应,而集中对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如大脑和心脏的供血供氧,此机能与海洋哺乳动物相同,而始终生活在陆地上的灵长类动物则无此机能。
哈代的上述六点证明可谓理之凿凿,但却拿不出一块海猿化石,因而只能停留在假说阶段。支持者则认为,海猿的化石也许被埋在海底了,而由于海底考古落后于陆地考古,故现在拿不出海猿的化石证据,今后若能在非洲北部与东部海底进行考古,说不定能发现海猿化石。
笔者认为,哈代所提的6点证据中,最有说服力的是体毛。因为人类无论是从热带还是从温带的古猿进化而来,体毛似都不应消失。就是“外星人假说”,也还是无法回答“外星人”何以体表无毛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现代人起源的问题。
在此问题上,一直有“单一起源论”与“多缘起源论”两种理论针锋相对、争执不下。“单一起源论”认为,如果现代人是由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古猿分别进化而来的,那么人类各种族之间就无法象现在这样能通婚生育、且混血后代的生育能力不变。因为不同古猿的分别进化以及不同气候的差异,足以形成人科人属下面的不同人种,以至形成种间差异,而哺乳动物的种间杂交后代基本都无生育能力,因此,“多缘起源论”明显不符合生物学常识。
由于中国各地发现不少古人类化石,故“多缘起源论”一直在中国有较大市场,但在国际上,“单一起源论”因为有了基因与遗传学的大量证据,似已成主流。
“单一起源论”就是人类“非洲起源论”。其主要论据有二,一是人类细胞中的线粒体DNA,一是男子细胞核中的Y-染色体。
1)线粒体DNA(又称mtDNA)
著名遗传学家艾伦. 威尔森在研究人类遗传基因时,独辟蹊径,不是从人类细胞核内的DNA入手,而是选取人类细胞核外的线粒体为突破口。因为我们每个人体内的线粒体DNA都是相同的(例外非常罕见),而且这个线粒体有一特性——只由母亲传给子女,根本不受父亲影响。也就是说,一群现代人,如果几十代之前有一个共同的祖母,那么他们的mtDNA是相同的;反之,如果一群人具有相同的mtDNA,那么就可以推断他们拥有共同的曾曾祖母。为何会这样?这是因为精子细胞核进入卵细胞与其细胞核融合时,精子细胞中残余的线粒体被挡在了卵细胞外。那么线粒体又是什么呢?线粒体是人类细胞中的物质,其功能是产生能量,或说是细胞内的发电厂。线粒体之所以有自己的DNA,这是因为它是被人类单细胞祖先吞噬的古老细菌,最初它是细胞内的寄生虫,而后才进化成了细胞内的发电厂。线粒体内的核苷酸要比核内DNA短得多,只有16569个,而核内DNA一般在1千万至1亿个。mtDNA一般决定人的头发颜色、身高、鼻子大小等遗传特征。
1987年,威尔森与瑞贝卡. 卡恩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人类线粒体多样性的研究报告,在其摘要中,他们将研究成果概括如下——“可以设定所有这些mtDNA,共同起源于一个20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女人。”他们是从非洲、亚洲、欧洲、新几内亚、美洲等地搜集的147份产后胎盘中来做此研究的。在精子与卵子的融合过程中,mtDNA不发生重组,因此它的传递是忠实不变的,但并非百分之百的不变,mtDNA在遗传过程中也会发生基因突变。随着时间的推移,mtDNA累积的变异越来越多,后代个体之间mtDNA序列的差异也就越来越大。他们发现,非洲人之间mtDNA的分叉最大,即他们分离的时间距现在最远,换句话说,非洲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群。我们现代人共同的祖母生活在非洲的伊甸园中,虽然她老人家不是伊甸园中惟一的夏娃,但她是最幸运的一个(其他夏娃未能将她们的mtDNA遗传下来)。
威尔森与卡恩的报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又有多位科学家从不同人群中提取mtDNA进行测试,得出了与之相同的结果。
2)Y-染色体
每个人的细胞核内都有染色体,共23对、46个。其中有一对是决定男女性别的性染色体,男子是XY ,女子是XX。男子的Y染色体只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完全不受女子卵细胞内DNA的影响。与mtDNA一样,这个Y-染色体如果从成吉思汗开始父传子、子传孙,也是忠实不变的,但会发生基因突变。基因的突变有的对人体有害,我们称为基因病。患有有害基因突变的人,一般很难遗传下来,而一些有益的基因突变,譬如更聪明、更强壮等,则会一代代地忠实传递下来。而且在上古时期,个体强壮意味着更多的交配权、更多的后代。相反,没有这种优势的个体,即使没有有害基因,但在族群内因为获得交配权少(甚至无),故而后代也少。而缺乏优势基因的族群,则有可能在与优势基因族群的生存竞争中,整个族群被灭绝。
科学家发现,现今所有男子体内,在Y-染色体上都有M168点位的突变,这就说明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曾曾……曾祖父。与夏娃一样,这位老人家也在非洲,因为,非洲人群中Y-染色体上的多态性变异最多,是一群最古老的人群。因此,可以证明,现代人是起源于非洲,然后从非洲扩散到世界各地。
现代人出非洲后向世界各地扩散的路径大致是这样的——
我们追踪现代人出非洲的迁徙路线,发现约距今5万年前,带有M168与线粒体变异标记L3的族群在非洲东北角亚丁湾一代越过红海进入阿拉伯半岛,并在这里又分离出一支发生了M130变异的族群,这是整个大洋洲土著居民的标记。接着M168军团又在中东发生了M89变异,这是中东人群的标记。也就是说非洲人身上没有M130,大洋洲土著居民没有M89。大约在4万年前,M89上又分出了M9,这是所有欧亚人祖先的标记。M9的后代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向东迁徙中,又分化出了M20和M45,时间约在3.5万年前,M20主要分布在印度,M45向东挺进遇到了天山障碍,形成了今日中亚人与印度人的先祖。M9的另一支部族继续沿着天山向东、向北前进,绕过沙漠戈壁进入了中国西北地区,他们给后代留下的Y-染色体标记是M175,今天几乎所有东亚人都带有此标记。此后M175中又分化出M122,这一标记又被称为“稻米基因”。因为M122一支是从中国云南地区进入中国腹地的,这一支族群大约1万年前在中国长江流域发展出了稻米种植。通过基因谱系的研究发现,在欧洲几乎没有中东部落的基因标记。这就是说欧洲人是源自向东迁徙的M9中亚集团,他们的基因里有M173,是从M45分化出来的,时间约在3万年前,此时期正好是欧洲晚期智人克鲁马农人生活的年代。就在与此差不多时期,M45的一支,被遗传学家称为西伯利亚标记的M242在2万年前出现在西伯利亚,他们从冰上跨越了白令海峡进入北美,他们带有的基因变异标记是M3。实际上,较大的美洲移民涌入浪潮有两次,一次是2万年前经西伯利亚进入,第二次是约1万年前M130集团沿太平洋东北岸划船进入美洲的。
在Y-染色体上追踪现代人起源的领军人物是在美国工作的意大利学者L.L. 卡瓦利-斯福扎。他的一位学生,是上海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的
面对“单一起源论”过硬的基因证据,“多缘起源论”又分化出了一种折中的“交融论”。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阿兰. 坦普
但是,在中国,丰富的猿人化石证据似乎又支持了“交融论”。依据斯福扎的M168迁徙图,中国人是由南北两支非洲军团组成——一支从西北进入中原,一支从西南进入长江流域,西北一支携带M175标记,西南一支除了M175外,还多了一个M122标记。这正好与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的差异吻合。但是东亚的非洲军团似乎不像欧洲军团那么好斗,他们显然在与中国的土著作战中也进行了大量的做爱,故而实现了基因的融合。我国学者刘武在1997年对中国境内部分早期人类化石研究时发现,铲型门齿早在境内直立人时代就已出现(直立人早于智人)。对此,“单一起源论”是无法反驳的。
我国一些学者之所以顽固坚持“多缘起源论”,似与解放后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批判有关。西方史学界一直有中国文化起源于西方(中东)之说,在1949年之前,作为史学界的一个学派,此说在中国史学界具有一定影响。1949年之后,此说由于“政治不正确”而遭贬黜。现在,“非洲起源论”似有打着基因的旗号,贩卖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嫌疑,怎能不激起一些人的革命义愤?
然而,无独有偶,近年来,国内一位名叫苏三的人类学学者竟然公开扯起了中国文化起源于红海、中东之说,听来颇有匪夷所思之感。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