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11日上午,广州市10名人大代表到广州市环保局调研。与会代表在听完环保局长丁红都做完依法行政工作情况汇报后,就LPG公交车、河涌排污执法等热点问题向环保部门提出疑问。但在提起汽车尾气问题时出现一段插曲:丁红都因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打断市人大代表、广州大学法学院院长邓成明的发言,邓成明因不满发言被打断,愤而提前离场。(11月13日《上海商报》)
虽然邓成明的愤然离席的背影显得有些孤单,对他的离席过程大家也尚存争议,12日的互联网上,网民更是争执难下,但这起“代表离席”事件中传递出积极信号,人民代表越来越有较真精神,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动。这种意识很宝贵,只有这样的有底气、有脾气的代表多起来,才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之洪福。丁局长或许这样想:照理说,你邓成明是我环保局请来听汇报的,就是来听本局长“倒苦水”的,你却反客为主,竟质疑“70%的受访者对广州环境表示认同”,本局长怎不一时气往上冲,打断你的质疑呢?
至于随后丁局长自下矮桩,委托市环保局副局长杨柳与机动车污染控制处处长和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专程到广州大学拜访邓成明代表并重新详细补充邓代表的“质疑”,其真诚指数估计不会太高,大概是惧于“代表离席”的负面影响,以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已。我认为,不管邓成明的离席出于什么目的,此举的“艺术价值”颇高,客观上触动了我们尽快反思现代法治进程的局部已显麻痹的神经。我们的公权监督现场,需要大量有监督底气的人大代表的角力与离席抗议,惟有如此,才能使运行中的权力有所忌惮。
这种需要是基于当前民主法治环境的考虑。很多人大代表本身就是官员,他们在参加两会或其他专题调研会时,往往未将官员意识与代表意识进行廓清。更多的时候,一些代表还是带着权力本位意识来参会和倾听官员汇报,往往是有权质询者成了乖乖的听话者。像邓成明这样较真的有,但甚为鲜见,大多数代表是来“混会”的,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讲感言往往是你“歌德”我“表功”,大家都“互为官话、其乐融融”,而给予较真和发表深刻见解的时间就被这种“和谐气氛”给挤走了。
显然,奉行“歌功颂德”的“官场哲学”的成本很低,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反正主持者和参会者,不可能有反感情绪。相反,有些人还乐于这种无隐患的“好好先生”式的优化表达。这个时候,直接较真的邓成明的出现,当然就显得有些异类。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公众对人大代表不能完全履责,为民呈达原生态之声,充当只录音不放音的“机器”颇有微词。为此笔者建议,我们不妨将邓成明离席事件,作为我们全面反思这一现状的契机,推助代表切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定职责,真正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