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小济
本报记者 任一龙
本周,上任一年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到北京,进行他的首次访华之旅。迎接他的除了军乐队之外,还有目前剑拔弩张的中美贸易摩擦。G20领导人会议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还未散去,美国人已经把贸易保护的帷幕拉开,而他们的大门口依旧挂着推行贸易自由主义的旗帜。
有人说,奥巴马有可能走向一种更隐蔽的贸易保护主义,他有了更多的理由:绿色经济、质量安全、环保、人权状况、汇率操纵、贸易倾销,甚至碳关税等。然而评判是不是贸易保护主义,应该看结果而不是手段。张小济委员认为,如果贸易摩擦变成贸易战,将引发新一轮经济危机。对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防止由美国这个领头羊,引发更多的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连锁反应。
记者:这次是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首次出访东亚地区,而中国一站又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总统此次出访的重中之重。您怎么评价当前的中美经贸关系?
张小济:总的说在金融危机期间,双方的经贸关系还在不断发展说还可以。从最近看数字,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占有率逐步扩大,同时中国是美国进口的最大来源,同时也是美国的重要出口市场。按单个国家算,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加拿大第一,欧盟排在第二),而美国已成为中国外资最大的来源地之一。最近几个月贸易摩擦大幅增加,这主要是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导致的。当然,我们也对美国的产品采取的反补贴调查,但这样继续下去与两个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是相背离的。趁这个机会,两国的领导人有必要有必要这件事情。因为,明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上第一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两国的双边关系不仅仅两国间的关系,甚至也会影响到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现在,全球经济刚刚进入复苏阶段,贸易摩擦日益严重,能否真正进入复苏还要打个问号?美国的政策受到其国内利益集团的影响,美国政府不能只是推卸责任,要负起责任,不要纵容贸易保护主义。
记者:你有一个观点,如果贸易保护主义泛滥,演化为贸易战的话,那么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全球的供应链就会被打断,多边贸易体系就会破裂,那样的话就是一场更深的灾难。那么中美之间的贸易会演化为贸易战吗?
张小济:现在有这个苗头。原来双边贸易关系比较稳定,现在摩擦在加剧,再发展就是贸易战了。
原来中国很多时候只是口头上表示不满意,但是中国政府也面临着国内压力,如企业、媒体以及社会舆论等。现在很容易发展成为贸易战。因此,为了防止贸易战的发生,两国政府要有所作为,这是关键时刻。上世纪90年代,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贸易战一触即发,两国都把实施报复的产品清单都列出来了,最后经过协商,两国之间还是取得妥协,因为两国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因此,两国要努力达成共识,避免贸易战发生,这是大概率事件,打贸易战是小概率,关键是政府不要使小概率成为大概率事件。
记者:如何评价现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张小济:总体来说国际环境在改善,第三季度以来我国出口一直在回升。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是情况最坏的时候,现在市场好转了,但是贸易摩擦随之多了起来。
因为,最坏的时候,人们关注的是金融的稳定,不会有人想到贸易保护,这和这次金融危机复苏的特点有关。西方的一些经济学家把之成为“无就业复苏”。就是经济复苏时,先是市场转暖,就业才会回升。今年两会上,厉以宁教授在政协会议上向温家宝总理讲的就是“市场先复苏,然后带动就业回升”。
最近,我看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说,美国的失业率从现在的10%下降到5%,欧盟的失业率从目前的12%下降到9.5%,需要五年,也就是到2014年就业才能好转。
现在,经济刚刚复苏,而失业率居高不下,是贸易战最容易发生的时候。因为这时,国内要保护市场的呼声比较高,一些政治团体、利益集团等要求购买本地产品本国产品。一方面贸易在恢复,另一方面摩擦也在增加,就是这个时候的特征。
贸易摩擦势头增加的背后是有原因的,与就业矛盾突出也有密切的关系,短期内不可避免,中长期看,不能就此认为我们的开放战略需要调整了。要冷静分析认真对待,解决贸易摩擦不能一味忍让,要积极应对,但要尽可能避免贸易战,要利用WTO机制去仲裁解决。G20领导人会议高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帜,因为大家都知道,目前,经济复苏的基础不牢,倒退无出路,只会引发新的危机。
长远看,整个经贸环境会是更好还是更坏?我偏向乐观一些。全球化不可逆转。出现贸易摩擦,受损的不仅仅是中国,也包括发达国家。他们的制造业都转移到海外,而过度的保护不仅影响到出口国也影响到发达国家企业的利益。发达国家非常重视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他们的很大利益在海外,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将使整个全球的产业供应链出现问题。很多国际贸易都是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内部之间的贸易。一方面,应对摩擦不能心存侥幸,不能过于草率,另一方面,不能因此就对中长期失去信心,不能轻易放弃国外市场,做生意,搞买卖有些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政府要尽量帮助企业,提供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环境是贸易伙伴共同创建的,不认真对待也有可能走向反面,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记者:美国是对中国贸易制裁比较多的国家,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应对措施比较“软”,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小济:金融危机之前,对中国的反倾销案有所减少,贸易保护案子是小案子比较很多,涉及的金额不大,有的案件打官司的费用比出口本身挣的钱还多,有的企业就放弃了。但这次不一样,最近美国对我们的贸易保护措施损害很大,涉及我们有上万人的就业。如果这个时候还忍让,那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因为,美国身后是一批国家出现贸易保护的抬头,他们想把国内的就业矛盾转移出去,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有上亿人在出口部门就业,不能容忍不公正的待遇。当然也不要煽动情绪,我们不希望打贸易战。 记者: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又打出了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的招牌。几年前美国还长期拒绝签订《京都议定书》,如今一下子成为气候变化和新能源的旗手,美国最主要的意图并非是为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世纪伟业,而是在美国左右世界能力下降的情况下,通过新能源和气候变化向新兴大国和能源大国转嫁成本,限制它们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属于美国的“软战略”。中国应该怎么办?
张小济:美国的态度来了180度的大转弯,是因为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耗的高峰已经过去了,高耗能的产业和产品都已转移到海外,这时他们更强调节能减排绿色经济,有他们本身的利益在里头。
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发达国家领先,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能耗排放增量比较大。而绿色经济、新能源成为一种国际潮流,有可能在新兴经济体形成新的市场。现在,美、日、韩、欧盟拥有技术的节能环保公司拼命地来中国推销产品就很说明问题。
发达国家从他们本身的利益出发,但他们打了一个道义的旗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灾难性影响要发展环保节能的产业技术,占了上风。当然,我们也不应放弃这个旗帜,何况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包括了可持续发展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十一五”规划中也有降低能耗的20%的约束性指标。
目前我们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正好是能耗高、排放量大的时期。而这有可能成为中美贸易的未来合作的新领域。首先是商业上合作,投资、技术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其次,是建立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的双边多边机制的合作。
我们不赞成搞碳关税,不赞成这和贸易挂钩,这是非常危险的。世界银行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如果实行碳关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损害是同步的。碳关税意味着成本上升和出国产品的价格上涨,进口国的消费者自然要承担这个成本。
记者:您认为奥巴马访华对中美经贸能起到怎么样的作用?
张小济:我想主要可能有三个:
一是中美贸易剑拔弩张的气氛应缓和下来,这也是中国老百姓希望看到的;其次推行新能源合作机制,至少在商业领域和政府层面建立起合作机制,防止转化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三是对危机的研判,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一起研究现在是否到了政策退出了时机,不论结果如何,都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四是美国对东亚地区的关注,美国不愿意看到没有美国的东亚,也会和中国交换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