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84年吧,当时我是单位的团书记,一份团中央的资料学习文件让我记忆深刻。
这是一篇以回忆录的方式,针对改革开放初期让年轻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了解的文章,以个人真实的经历来揭露美国社会金钱至上下的人情世故和情感冷淡。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上海的一位年轻人一天在外滩溜达,碰见一位美国来的青年人。这位美国朋友对上海印象很好,充满古老文化的中国让他兴致很高。正在这时,那位上海小伙子与他擦肩而过,并用英语和他打了一个招呼。
这个友好的举动让这位美国人很惊奇,便与那位上海小伙子对话起来。那位上海小伙子居然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非常稀少的。
由于这个缘分,在接下来的两天,那位上海小伙陪着这位只身一人来上海游玩的美国人亲密的接触了上海,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美国人回国以后,他们通过相互留下的联系方式保持联系,双方的感觉都很好。这样过去了半年,一次,上海小伙子向美国人表示想去美国发展,希望能够给予关照。当时中国人要出国是非常困难的,个人因私出国必须要有境外亲人或者机构提供邀请,还要有资金证明什么的。这位美国人收到上海小伙的要求以后,毫不犹豫的积极给予帮助,很快就让上海小伙子踏上了美国的土地。
上海小伙到了美国以后,就住在美国人的家中,吃他的,用他的。这位美国人也是刚刚从家里独立出来的年轻人,经济上并不宽裕,一间小房子让那位上海小伙成天占据着。白天还无所谓在外面上班,晚上回家还要管上海小伙的吃饭问题,不多久这位美国佬就心生厌烦了。
那位上海小伙却心安理得的悠闲在家呆着。在中国,穷亲戚到富亲戚家,所有一切都是富亲戚管完的。现在上海小伙孤身一人来到美国,你美国人就是我的富亲戚,在我不能自食其力时,你就必须要把我管完。当时的中国人一点不了解美国社会的文化根基,美国人的自由平等其实就是建立在人人独立和自立之上的,包括家庭内部的关系也是如此,那位上海小伙那里知道这些道理。
这位美国佬更不知道自己原来对中国人一点不了解,他原来以为上海小伙到美国以后就自己奋斗去了,自己的责任就算完成了,谁知道那位上海小伙子来了就赖在家里不走。他不知道中国的人脉情感依附是建立在一种无私的奉献之上的,特别是家庭内部老人对于子女的奉献更是如此。这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决定的,代价就是老人对于子女有绝对的支配权。这位美国佬大老远的请了一位“胎神”到家里来贡起,当然要大吃苦头。
双方的恶语相交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了。美国人每天回家就骂上海人是蠢猪,懒猪,反正当时美国能够流行的骂人语言都用上了。上海小伙开始是默默忍受,到了后来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也和美国人对骂。不过美国人的谩骂还是起了作用,上海小伙子终于到外面去找了一个临时工作来做。由于从小可能就没有干过活,在短短的时间内做了几种工作都被赶走了,在屋内屋外都受尽美国人的欺负。
几个月后,那位上海小伙再也呆不下去了,怀着对美国极大的愤怒和失望回到中国。当人们问他为什么要离开让人羡慕的美国时,他说自己不能接受美国社会冷淡的人际关系,不能忍受高傲的美国人对中国人的侮辱。
那位上海小伙的经历居然受到团中央的关注,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揭露美国无情无义私利社会的好教材,这才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上海年轻人的故事。
今天看来这个教育材料是很滑稽的,由于两个国家文化的差异,这能算是美国社会无情无义、人情冷淡吗?当我对于美国社会有更多了解时,方明白了这个悲剧故事的原因所在是中美文化差异造成的。
不过现在一些人仍然并不了解美国。美国是一个依靠才能和技能才能立足的国家,依靠自己的奋斗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生活。没有本事的人只能靠吃救济才能活下去,除非你能继承一大笔财富。
看见那些成天在论坛叽叽喳喳的人,如果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都过得很差,很大程度上都是懒人或者无能之人,任何社会勤奋和智慧才是生存之本。如果有时间还不如去多赚几个银子,而不是把时间花在敲打那些无聊的文字上。这样的人如果去了他们羡慕的美国,注定也是一个响当当的穷人。
文化的差异并不是穷人富人的理由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