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铸就经典黄鹤楼》系列报道之三—“两园三基地”支撑品牌异军突起



  (记者 占林涛 湖北日报)甲子兴邦起征程。

  延续“汉阳造”的工业精神,“湖北制造”自此风光了30多年。

  “制造之痛”,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沿海制造的迅速崛起、逐步失去的市场优势,日渐凋零的品牌……

  出路何在?竞争迫使“湖北制造”开始反思。

  “两型”社会,奋进中的湖北,扛起中部崛起大旗。

  如今,关于“湖北制造出路何在”的追问,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变得更加迫切。

  寻找问题的答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湖北中烟。

  从2003年开始,2年时间,成功摆脱“制造之痛”,黄鹤楼品牌由小到大。

  3年时间,后来居上,异军突起,实现由区域性向全国性品牌蝶变;

  6年时间,跨入行业关键少数骨干企业行列,成为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进步的象征。

  梳理湖北中烟的发展脉络:从黄鹤楼科技园(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品牌创新),到云盘、红坪、柏泉三大外延基地(原材料保障),再到黄鹤楼工业园(生产制造、物流运输)。

  一条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全产业链贯通的“全价值战略”路径,贯穿于黄鹤楼品牌的崛起之路。

  在这里,关于“湖北制造”的真正问题,已经不在于“湖北制造出路何在”这个问题本身。而在于“湖北制造”如何在“产业链与产业链”竞争的时代,成为强手。

  长期以来,人们对卷烟制造业产业链的印象,仅止于烟叶和生产。

  “为何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工艺生产,产品以更低的价格进入市场,却处处受到冷落?”传统的观念受到来自总经理彭明权的质疑。

  “科技在卷烟制造中应该大有可为。”

  尽管现在看来,这样的想法理所当然,但当初能够具有这样的洞察和见识,不但要有过人的担当,更需要创新力和想象力去实现。

  企业家的价值,就在于“逆势之思”与“顺势而为”。

  黄鹤楼科技园,淡雅香高技术的源泉

  2003年,彭明权带领湖北中烟,从高起点切入,建立黄鹤楼科技园,形成一个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聚才融智的重要基地。

  天然香精香料研究所、特色工艺工序研究所、减害增香型薄片研究所、功能型嘴棒研究所、品牌文化研究所和天然植物应用研究实验室等十多个专业研发机构,相继在科技园建立。

  3N香料复方技术、4S生态培育技术、柔性风选等371道特色工艺、增香型薄片、纵向多圆嘴棒、多层网络嘴棒等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被广泛转化为黄鹤楼淡雅香的竞争力。

  在黄鹤楼科技园,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实现完美的融合、演绎……

  外延基地:淡雅香高品位的原料基础

  在抓住了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后,黄鹤楼科技园进一步通过“三大外延基地”的建设,将淡雅香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点向上延伸到了产业链的源头。

  “黄鹤楼(云盘)烟叶生态园”是黄鹤楼品牌特色原料的重要栽培基地,成为系列产品呈现烟草本香的重要香源。

  “黄鹤楼(红坪)神农百草园”位于神农架林区腹地,以烟用天然本草种植为目的,做储备性原料品种的原生态种植实验,为品牌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黄鹤楼(柏泉)创意园” 园区是集研究、种植、开发于一体的现代性基地,以引种、改良、研究香料植物为辅,兼顾中草药与烟叶的种植研究。

  黄鹤楼工业园:淡雅香高品质的保证

  技术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以及由此形成的差异化竞争力,能够让品牌在市场上迅速扩张,但品质的商业意义也不容忽视。

  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品质背后的商业价值之时,眺望武汉西北、金银湖畔,黄鹤楼工业园的工地,早已热火朝天。

  一座集生产、仓储、物流等多功能、生态、环保、节约等多属性于一体的现代化绿色工业园区,即将成为武汉的新地标。

  烟草行业首家生态型卷烟制造工厂、工房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卷烟生产点,将成为湖北卷烟工业的核心“智造”基地,为黄鹤楼淡雅香系列产品的“高品质”提供坚实支撑。

  从黄鹤楼“两园三基地”的发展路径来看,任何企业,在谋求产业链全程掌控,获得全价值链战略竞争力时,切忌追求“大而全”,而是要做到“精而全”。

  企业在整合产业链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理解各环节的辨证关系,找准着力点,还必须对产业链的价值创造系统进行连续的设计和再设计,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下篇预告:源于制定标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