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认真写忠诚——记灞桥区检察院公诉科检察员王晓宇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转眼间,王晓宇已在灞桥区检察院度过十五个春秋,岁月见证了她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业绩。比方说,近三年来,就被区委政法委评为“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荣获“西安市十佳公诉人”、“全市十佳业务标兵”称号等一大堆荣誉称号……

  在同事们眼里,王晓宇可谓“人不可貌相”,虽然看上去颇显文静甚至有些柔弱,但业务上总是令人刮目相看!2001年,她在批捕科工作时,父亲身患癌症需要有人照顾,两岁多的孩子蹒跚学步需要细心呵护。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家庭和工作之间,她默默承受着巨大压力,克服各种困难,当年办案数量仍居全科第一。2004年她调至公诉科,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广开渠道,争办大案,办案数量年年名列科室前茅。难能可贵的是,站在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的风口浪尖,她视质量为生命,所办案件无一差错,皆为铁案。怪不得领导声称,王晓宇不愧是检察院的台柱子!

  中流砥柱,方显英雄本色!荣光背后,靠得是信念的支撑,这种信念叫忠诚。自投身检察事业那天起,王晓宇牢记作为一名检察官的神圣职责,积极践行“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宗旨,恪守“忠于事实、忠于法律、服务为民、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从而具备了审查办理疑难、复杂、重大案件的能力。五年多来,通过公诉岗位这个最能体现检察职能的窗口,她对接手的各类刑事案件都严把事实关、证据关和适用法律关,有理有据地指控犯罪,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取得了累累战果。

  当今社会步入转型期,各类矛盾凸显,各种思潮泛起。有人混水摸鱼,别有企图,严重影响大局稳定。2007年,我省首例因涉法上访聚众扰乱社会秩序一案中,个别人组织百余名退休工人多次到北京上访,封堵朝发公司大门十多天,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王晓宇接手案件后一头扎进一尺多高卷宗中,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工作,凭借高超的政治素质和娴熟的业务水平迅速审结此案,仅用五天就将案件起诉至法院。庭审时作为公诉人,她沉着冷静、逻辑严谨、有力地指控犯罪,同时以案说法进行法制宣传,指出被告人的社会危害性,博得了旁听的省、市维稳办领导和三百余群众的一致好评,使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达到有机统一,司法机关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作用得以完美彰显。

  人云: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旦误歧途,国之未来堪忧。近年来,高居不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为了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精神和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王晓宇每办理一起案件,都与犯罪嫌疑人逐个谈心,仔细分析犯罪成因,使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家庭、被害人及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从而“三省其身”,最终从思想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一起故意伤害案中,犯罪嫌疑李某是名年仅16岁的高中生。王晓宇了解到李某系初犯、偶犯,且犯罪后能主动投案自首,认罪态度较好,便及时联系李某的家长,共商教育、感化良策。看守所内,相见之时,父子抱头痛哭。王晓宇适时引导,教育李某认识自己的过错给他人带来的伤害,接受改造,不能自暴自弃。亲情会见后,李某深感社会和家庭并没有抛弃他,表示决不辜负检察官和家长的希望,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带着一颗火热的心,凭着满腔热情,为使凋谢的花朵重焕生机与活力,王晓宇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不辞辛苦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家访,了解犯罪成因,制订帮教措施,与家长签定《帮教协议》;同时结合公诉工作实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同志们一起制定了《灞桥检察院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亲情会见制度》,摸索出通过本人、家长、检察院“三位一体”的帮教新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世上任何事都怕“认真”二字。从事检察事业十五年来,王晓宇深钻苦学,勇挑重担,在全市业务竞赛中屡创佳绩,办理过的七百多件案子无一差错,“认真”就是她的座右铭。此刻,她正一笔一划书写着人民检察官的无限情怀,忠诚守护着神圣法律的公平与正义。